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出处:《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唐 · 王昌龄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注释
石溪:布满石头的小溪。流已乱:水流变得湍急且不规则。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人渐微:行人越来越少。
日暮:傍晚时分。
东林:泛指东方的树林,此处特指修行之地。
山僧:住在山中寺庙的僧人。
还独归:独自返回居住地。
昔:过去,从前。
庐峰:庐山,这里代指隐逸修行的地方。
意:心意,情趣。
远公:指古代的高僧,如慧远法师,这里泛指高洁的僧人。
违:不同,相背离。
道性:修道者的心性。
深寂寞:非常孤寂。
世情:世俗人情。
多是非:充满了纷争和对错。
会寻:将来一定会去寻找。
名山:有名的山,常指修行圣地。
去:离开,前往。
岂复:哪里还,岂不是。
望清辉:期待看到清静明亮的光辉,比喻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
翻译
石头小溪里的水流已经变得湍急混乱,长满青苔的小路上行人渐渐稀少。太阳落山时分,在东边的树林下,山中的僧人独自返回寺中。
往昔心怀庐山之幽意,更何况现在与远离尘嚣的高僧不同道。
修道之心深沉而寂寞,世俗之情充满是非纷扰。
将来定会去寻找名山修行,哪里还期望能再见到世俗的清静光辉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两句,写出了一个秋季的山林景色,溪水因枯木倒塌而变得紊乱,而曾经热闹的人迹也逐渐稀少,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喧嚣红尘的疏离感。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则具体描绘了一个时间背景和场景:黄昏时分,一位山中僧侣独自返回庐舍。这不仅是外在景象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那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表达了诗人过去曾有过栖息于山林之中的愿望,但现在这种愿望却与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矛盾。这里的“远公”可能是指某位隐逸之士,而“违”字则透露出一种无法如愿的无奈。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他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深邃和寂寥的,而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则充满了虚假与纷争。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表达了诗人最终的决心——要去寻找那些著名的山峰,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净土,不再被世俗的光辉所诱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内心平静与清明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