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
云是孟武昌,令献苦雪篇。
长吟未及终,不觉为凄然。
古之贤达者,与世竟何异。
不能救时患,讽谕以全意。
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
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
奸凶正驱驰,不合问君子。
林莺与野兽,无乃怨于此。
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忧。
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
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
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
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
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
悬泉化为冰,寒水近不热。
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
时见双峰下,雪中生白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积雪:堆积的雪。闲山:偏僻的山。
庭前:庭院前面。
孟武昌:人名,代指有学问或德高望重之人。
令献:被命令进献。
苦雪篇:描述雪大成灾的诗文。
长吟:长时间吟诵。
未及终:没有结束。
凄然:感到悲伤。
贤达者:贤明豁达的人。
与世:对于世界。
何异:有什么不同。
救时患:挽救时代的灾难。
讽谕:用言语讽刺劝诫。
全意:完整的意图或心愿。
惜春物:怜惜春天的景物。
爱时和:喜爱季节的和谐。
苦阴雪:为连续的阴雪天气而苦恼。
伤彼:为那些(受难者)感到悲伤。
奸凶:奸诈凶恶的人。
驱驰:四处奔走作恶。
不合:不应该。
林莺:林中的黄莺。
野兽:野外的动物。
无乃:恐怕是。
兵兴:战争爆发。
九岁:九年。
稼穑:种植与收割,代指农事。
发卒:征发士兵。
杀牛:宰杀耕牛以供军需。
日已少:越来越少。
日已希:越来越稀少。
皇天:上天。
复何忍:怎么忍心。
恐毙之:恐怕它们会死去。
危乱:危险动乱的时期。
触物:接触到的事物。
伤叹:感伤叹息。
问我意:询问我的想法。
只益:只是更加。
胸中乱:心中混乱。
饥不飞:因为饥饿不再飞翔。
冻皆折:被冻得都断裂了。
悬泉:悬挂的泉水。
化为冰:变成冰。
近不热:接近的水也不再温暖。
天地:指外界环境。
昏昏:昏暗不明。
双峰:两座山峰。
雪中生白云:雪地中显现出白云,可能象征希望或纯净。
翻译
积雪覆盖了偏僻的山路,有人来到了庭院之前。听说他是孟武昌,被命令呈上描绘苦雪的诗篇。
他长吟未完,我不禁感到凄凉悲切。
古代的贤明之人,与这个世界究竟有何不同。
他们无法挽救时代的苦难,只能通过讽喻表达完全的意图。
知道您怜惜春天的万物,这不正是热爱和谐之时吗?
知道您为连绵阴雪苦恼,为那些灾难深重而悲伤。
奸邪之人正在横行,不该去质问君子的作为。
林中的鸟儿与野外的兽,或许都在这里抱怨。
战事已经持续了九年,谁还能为农事忧虑。
哪一天不征发士兵,哪一天不宰杀耕牛。
耕种的人日渐稀少,耕牛也日益减少。
上天怎会如此残忍,还要让它们死去。
自从经历了动荡以来,看到什么都令人感慨伤怀。
见到您询问我的想法,只让我的心中更加纷乱。
山中的鸟儿因饥饿不再飞翔,树木都被冻得断裂。
悬挂的泉水凝结成冰,寒冷的水也失去了温暖。
走出门望向天地,只见一片昏暗。
偶尔在双峰之下,雪中生出朵朵白云。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冬积雪、山路闲寂的景象,通过对话形式表现了诗人与孟武昌之间的交流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积雪闲山路,有人到庭前。”开篇即以雪景引入,静谧而又有些许寂寞。紧接着便是孟武昌献上一篇写雪之作,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华,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切磋交流。
“云是孟武昌,令献苦雪篇。”这一句明确指出了来访者的身份,并且强调了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严冬之苦的深刻体验和描绘。诗中使用“苦”字,更添了一份悲凉。
“长吟未及终,不觉为凄然。”读至此处,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凄凉之感,这种感觉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由内心深处涌现。诗人似乎在通过这番吟咏,表达了对世事无常、时光易逝的无奈。
“古之贤达者,与世竟何异。”这一句引出了对历史智者的思考,他们与当下所遭遇的困境又有何异?诗人在这里似乎是在自问,也是在质疑这个世界,为什么那些智慧和善良不能真正地改变现实。
“不能救时患,讽谕以全意。”这一句则是对贤达者未能解世间苦难的无奈表达,他们只能通过言辞来寄托心意,而无法直接解决问题。
接下来的几句:“知公惜春物,岂非爱时和。知公苦阴雪,伤彼灾患多。”则是对孟武昌之情感的深刻理解,他不仅珍惜春天之物,更在这漫长而又寒冷的冬日里感受着世间种种灾难。
“奸凶正驱驰,不合问君子。”这句话表达了对乱世中的奸佞和暴行的无奈,似乎是说,在这样一个时代,去询问那些有德之士又有什么意义呢?
“林莺与野兽,无乃怨于此。”这里则是一种哀叹,连林间的小鸟和野兽都未能免俗世之灾难,何况人乎?这不禁令人生出一份对万物共通命运的感慨。
“兵兴向九岁,稼穑谁能忧。”这一句则是对战争连年、农事荒废的担忧。战争之苦,不仅影响了士兵,更影响到了田间的耕牛和农人,反映出战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
“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这里则是对战争频仍、牲畜不断被屠宰的一种无奈感叹。诗中通过对时间的提问,强化了这种无助和绝望的情绪。
“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希。”这一句描写的是农业生产力衰退的悲凉景象:耕作之人越来越少,耕田之牛也日渐稀缺。诗中通过这样的对比,更显现出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这里是对上苍的质疑和哀求,天地之间难道不存仁慈之心吗?在这战乱纷争中,又怎能忍心让百姓承受更大的灾害?
“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这一句则是对自从国势多事以来,每每触碰到世间万象,都不禁生出深切的哀叹。这里,“触物”二字,极其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之痛。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与朋友相见,也只能是增添心中的忧虑和混乱。这里的“只益”,既表现了交谈无果,更映射出心灵深处的困惑和不安。
随后的几句:“山禽饥不飞,山木冻皆折。”则是对自然之美被破坏的一种描绘。在严寒中,即便是山中的禽鸟也不再翱翔,树木也因寒冷而断裂,这些景象都在诉说着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
“悬泉化为冰,寒水近不热。”这里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冬日景象:连水流都凝固成了冰块,即便是温暖之物,也难以抵抗这般严寒。
“出门望天地,天地皆昏昏。”这一句则是在描绘诗人走出家门所见的一切——无论是天还是地,都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心境的写照。
最后几句:“时见双峰下,雪中生白云。”这里则是在这样的昏黯世界里偶尔可见的一抹亮色——即便在这漫长而又寒冷的冬日之中,也还有白云出现在山峰之下,这或许是诗人对于未来的某种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