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麓已尽虎不见,迩来流民所蹂践
出处:《重游栖霞》
宋 · 周文璞
林麓已尽虎不见,迩来流民所蹂践。
残僧自言昔遭变,藏经埋像犹可唁。
流泉鸣悲雨摧殿,满岩慈相沙汰难。
白盛缀粘或坏面,慧命弗绝如断线。
况我忧患经历遍,见此悲酸尚兢战。
千声万声走出门,门外秋花泣馀泫。
残僧自言昔遭变,藏经埋像犹可唁。
流泉鸣悲雨摧殿,满岩慈相沙汰难。
白盛缀粘或坏面,慧命弗绝如断线。
况我忧患经历遍,见此悲酸尚兢战。
千声万声走出门,门外秋花泣馀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林麓:山脚下的树林。践:糟蹋。
残僧:残废的僧人。
昔:过去。
流泉:泉水。
殿:寺庙。
慧命:智慧生命。
断线:断开的线。
忧患:忧虑患难。
兢战:心惊胆战。
秋花:秋天的花朵。
泣:哭泣。
翻译
山脚下的树林已经没有老虎出没,最近这里被流民糟蹋得很严重。一位残废的僧人说他过去曾遭遇变故,他藏经和佛像还值得同情。
泉水悲鸣,像是被雨水摧毁了寺庙,满山的慈悲面容难以保存。
白色的花朵粘连着,有的甚至损坏了面容,仿佛僧人的智慧生命如同断线一般。
更何况我经历过各种忧虑患难,看到这一切仍然心痛不已。
听到千百声哀鸣,我走出门外,门外秋花似乎也在哭泣,泪痕斑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栖霞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林麓已尽虎不见”,暗示昔日的山林已被破坏,虎踪难觅,可能暗指战乱或社会动荡。接下来,“迩来流民所蹂践”进一步揭示了民生凋敝,流离失所的人们践踏着这片土地。
诗人询问残存的僧人,得知寺中的经书和佛像因变故而被埋藏,令人惋惜。“流泉鸣悲雨摧殿”以自然之景衬托出寺庙的荒凉,雨水侵蚀下的殿堂显得更加凄凉。岩石上的慈悲面容(可能是佛像)也难以保存,如同断线的风筝,生命虽在却难以维系。
诗人感慨自身经历过诸多忧患,见到眼前景象,内心悲酸难以自抑。“千声万声走出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深感叹,门外的秋花似乎也在哭泣,增添了悲凉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栖霞寺的衰败和诗人自身的感受,展现了战乱后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无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