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行难觅汗青迹,校字喜看科斗形
出处:《石经》
明 · 陈琏
六籍自遭秦火惨,后来多用石刊经。
循行难觅汗青迹,校字喜看科斗形。
化去不随煨烬灭,残来犹带藓花馨。
收藏原在文翁学,谁见当年旧制铭。
循行难觅汗青迹,校字喜看科斗形。
化去不随煨烬灭,残来犹带藓花馨。
收藏原在文翁学,谁见当年旧制铭。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陈琏所作的《石经》,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描绘了石刻经文的珍贵与坚韧。诗中不仅展现了石经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也表达了对先贤智慧的追思与传承的渴望。
“六籍自遭秦火惨”,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残酷行为与后世对知识的珍视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出石经作为保存文化瑰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来多用石刊经”则点明了石刻经文成为保存古代文献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坚固耐用的特点使得这些文字得以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循行难觅汗青迹,校字喜看科斗形”两句,通过对比汗青(古代书写材料)的易损与石经的持久,强调了石刻经文在时间考验下的优势。同时,“校字喜看科斗形”一句巧妙地运用了科斗字(一种古老的字体),既增添了诗句的艺术美感,也暗示了石经在文字形式上的独特价值。
“化去不随煨烬灭,残来犹带藓花馨”进一步赞美了石经即使历经沧桑,依然保持着生命力,其上的苔藓仿佛是时间的印记,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象征着古老文化的魅力与永恒。
最后,“收藏原在文翁学,谁见当年旧制铭”则将话题引向了成都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官办学校之一,诗人在赞美石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教育传承的重视,以及对那些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先贤们的敬意。
整首诗通过对石经这一文化遗产的深情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在历史变迁中的顽强生命力,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切思考和强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