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者胠囊箧,小者及罍瓶
雨淫山鬼啼,风凄木精啸。
杀气干青霄,白日昏不照。
三三五五群,佩铳横剑鞘。
军帽小筒圆,复帛双股绕。
靴袖束紧身,时或长衣掉。
其黧而贱蠢,裸形露两窍。
呜呜满街衢,酣醺一狂叫。
是为东洋人,但觉兵威耀。
当其整队行,兵气肃无声。
惟闻马蹄铁,郭郭来重轻。
背负一糇囊,腰缠一革縢。
木箱驼炮子,稻草覆釜甑。
炮车转轮至,殷地时轰轰。
进退无金鼓,指点非旗旌。
笼鹅又牵牛,路上掠牺牲。
入市索民舍,居房折户闳。
偶闯入人家,携取两手盈。
大者胠囊箧,小者及罍瓶。
俘杀非王意,将令失章程。
台民不堪扰,或思愿属英。
英夷岂吾类,转劣倭文情。
倭人处处是,黄色白肤理。
岛居有婆娘,貌近中华美。
照影在图中,纤纤裹素指。
兵人携在身,戏欲配汉子。
前朝有往来,最敬中邦士。
今丁国势衰,侮吾此为始。
祸胎谁养成,依稀傅相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末年,洋兵侵扰台湾的情景。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洋兵的行军状态、装备、以及他们在台湾的种种行为,如掠夺、骚扰平民等。诗中既有对洋兵嚣张气焰的描述,也暗含了对台湾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局势的忧虑。
诗的开头“鲸鲵出尾闾,鼋鼍鸣海峤”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洋兵如同海洋中的巨兽,肆虐于台湾沿海地区。接着,“雨淫山鬼啼,风凄木精啸”,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冷、压抑的氛围,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
“杀气干青霄,白日昏不照”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恐怖,天空被杀气笼罩,连白昼都失去了光明。随后,诗人详细描绘了洋兵的行装和装备,如“佩铳横剑鞘”、“靴袖束紧身”等,展现了他们的军事化特征。
“其黧而贱蠢,裸形露两窍”则揭示了洋兵的野蛮和粗鲁,他们不穿衣物,暴露身体,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极其不文明。接着,“呜呜满街衢,酣醺一狂叫”描绘了洋兵在台湾街头的喧嚣和醉酒后的狂乱,表现了他们的放纵和无礼。
“是为东洋人,但觉兵威耀”点明了这些人的身份,强调了他们作为侵略者的角色。接下来的描述“当其整队行,兵气肃无声”与前面的狂乱形成对比,展示了洋兵在正式行动时的纪律性和威严。
“惟闻马蹄铁,郭郭来重轻”通过马蹄声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军队行进时的秩序感。而“背负一糇囊,腰缠一革縢”、“木箱驼炮子,稻草覆釜甑”等细节,则具体描绘了洋兵的物资携带情况,显示了他们准备充分、装备齐全。
“炮车转轮至,殷地时轰轰”则描绘了洋兵使用火炮进行攻击的场景,突出了战争的激烈和破坏性。“进退无金鼓,指点非旗旌”暗示了洋兵在行动中缺乏明确的指挥信号,这可能反映了他们内部的混乱和无序。
最后,“笼鹅又牵牛,路上掠牺牲”、“入市索民舍,居房折户闳”、“俘杀非王意,将令失章程”等描述,揭露了洋兵在台湾的掠夺和破坏行为,以及他们对当地法律和秩序的无视。
整首诗通过对洋兵行军、装备、行为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台湾人民生活状态的间接反映,深刻揭示了晚清时期台湾面临的外来侵略和殖民压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