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全文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出处:《偶然作六首 其一
唐 · 王维
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
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
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

注释

楚国:古代的一个国家,位于长江中游地区。
狂夫:行为狂放、不受礼法约束的人。
茫然:空洞、无思无虑的样子。
散发:头发披散,不束起来。
冠带:帽子和腰带,古代礼服的一部分。
南陌:南方的乡间小路。
孔丘: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仁义:儒家的重要道德观念,指仁爱和正义。
莫能奖:无法赞赏,不接受。
问天:向天发问,象征对命运或宇宙的探索。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代指那位狂夫的生活方式。
采薇人:指伯夷和叔齐,古代隐士,曾采薇而食,象征避世隐居。
胡为:为何,为什么。
长往:长久地前往或居住在某处,此处指远离世俗生活。

翻译

楚国有一位狂放的人,心中空空如也无思量。
披头散发不戴帽系带,边走边唱在南边的小路上。
孔子和他交谈,讲的仁义他无法赞赏。
从未曾向天发问,为何要敲打土壤歌唱。
又嘲笑那些采薇的人,为何长久地在远方流浪。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狂放不羁之人的诗句,通过对比孔子礼仪之道与狂夫自然本真之态,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由与约束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中“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直接描写了一个精神失常、行为古怪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没有世俗的心思和欲望,他的状态是茫茫然,无所谓,也无所求。他不受传统礼教束缚,“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表现了他不羁之情,自由自在。

然而,当孔子这样的人物出现,与狂夫对话,却发现“仁义莫能奖”,说明狂夫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仁与义,是无法共鸣的。狂夫更关注自然之道,而非人间礼节。

最后两句“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壤。复笑采薇人,胡为乃长往。”则表达了对那些过于执着于世俗功名、追求物质利益的人的一种轻蔑态度。狂夫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也不明白他们的目的何在。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个极端,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和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它既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由与约束、自然与文化之间冲突的感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追问。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