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出处:《劝谕赈济诗》
宋 · 冯楫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未第:未考取功名。岁饥:年景饥荒。
赈济:救济灾民。
登第:科举及第。
被罪:因罪被贬。
召命:朝廷的任命。
遗弃:被丢弃的孩子。
乡邦:家乡。
八千人:大量人群。
麦熟:麦子成熟。
长宗寺:宗庙中的高级职位。
切奏:详细上奏。
歉:歉收。
帅泸水:在泸水任职。
米:主要食物。
三百斛:大量粮食。
减价:低价出售。
庶几:希望。
涌贵:物价上涨。
潼川:另一个地区。
减价粜:低价卖出粮食。
财有馀:财富盈余。
悯民不易:怜悯百姓生活艰难。
翻译
在我还未考取功名的日子里,家乡正遭遇饥荒。我带领乡亲们一起,共同进行救济行动。
饥饿的民众得以果腹,避免了饿死的困境。
等到我科举及第后,因罪回到故乡。
不久我又接到朝廷的任命,开始准备返回任职。
在路上,我看到有被遗弃的小孩。
我再次劝导乡邻,拿出自己的财物来行善。
每天供给八千人吃饭,直到八十天才停止。
那时麦子已经熟了,粮食充足,我们互相帮助。
我初次进入朝廷,蒙受恩典在宗庙任职。
起初并未期待回报,人们认为我做得很好。
主管官员详细上奏我的事迹,我不能推脱责任。
今年收成又不好,我正好在泸水任职。
没有足够的家庭准备食物,救济都用大米。
暂且捐出三百斛,希望能救活十分之一的人。
又以一千石粮食,低价在市场上出售。
每石减少十钱,希望能防止物价暴涨。
还有收成不好的地方,我也资助潼川类似地区。
我用低价销售粮食,祈祷所有人都能得到救济。
我并非财富盈余,只是怜悯百姓生活艰难。
我所做的这些,乐意被人记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乡间遇到饥荒时,如何组织村民进行救济活动,以及自己后来成为官员后继续关心百姓的生活和福祉。诗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但在意象塑造上显得有些平直,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结构上较为简单,叙述性质居多,没有复杂的情感转换或深刻的哲理思考。但正是这种直接而诚恳的表达,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自身经历与观察到的现实之间有着深切的情感联系。例如“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一句,直接描绘了饥荒中的悲惨情景,而“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慈悲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虽然在艺术形式上不够精致,但它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士大夫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怀,更通过诗人的个人行动,展现了一种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社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