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
出处:《初夏同惟学惟长舅尊游二圣禅林检藏有述》
明 · 袁宏道
丈六空传草一茎,莲台肃肃古先生。
夜深虚阁听龙语,世远枯松赞佛名。
蒲榻参来知行浅,稻田栽就觉身轻。
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
夜深虚阁听龙语,世远枯松赞佛名。
蒲榻参来知行浅,稻田栽就觉身轻。
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初夏时节与亲戚一同游览禅林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感悟。
首联“丈六空传草一茎,莲台肃肃古先生”以夸张的手法,将禅林中的景象与古代高僧的形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丈六,可能象征着高僧的威严与智慧;草一茎,可能是对修行中细微事物的关注,也暗喻着佛法的博大精深。莲台肃肃,既指禅林环境的清静,也隐含着对佛法纯洁与神圣的敬仰。
颔联“夜深虚阁听龙语,世远枯松赞佛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夜深时分,作者在空旷的阁楼中倾听仿佛来自龙的言语,这既是对自然界的奇妙想象,也是对佛法深奥哲理的领悟。同时,远处的枯松在风中摇曳,似乎在为佛名唱颂,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寓意着佛法的永恒与不朽。
颈联“蒲榻参来知行浅,稻田栽就觉身轻”则转而描写作者在禅修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蒲榻,即蒲草制成的坐垫,常用于禅修时使用。作者通过参悟,认识到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但同时也感到心灵的轻盈与自在。稻田栽就,则可能象征着作者在修行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如同稻田经过耕耘后收获的喜悦。
尾联“等閒法法都如梦,眼底何劳觅化城”总结了作者的感悟。他认为,所有的佛法修行都如同梦境一般,虚幻而不真实,因此不必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就或目标(化城,佛教中比喻通往解脱的途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对修行本质的洞察,即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自我超越,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或形式上的仪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在禅林修行中的独特体验和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法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