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万口共称贤,饯送塞归路全文

万口共称贤,饯送塞归路

出处:《和陶咏二疏韵
宋 · 吴芾
世人耽宠荣,往往麾不去。
日已迫桑榆,驰骛方成趣。
谁肯急流中,便作冥鸿举。
屈指数哲人,在昔独疏傅。
万口共称贤,饯送塞归路
天子亦嘉之,赐金示优顾。
渊明作此诗,端欲迷者悟。
我观二疏高,岂无子孙虑。
挥金以自娱,益表清节著。

拼音版原文

shìrénchǒngróngwǎngwǎnghuī

sāngchífāngchéng

shuíkěnliúzhōng便biànzuòmíng鸿hóng

zhǐshùzhérénzàishū

wànkǒugòngchēngxiánjiànsòngsāiguī

tiānjiāzhījīnshìyōu

yuānmíngzuòshīduānzhě

guānèrshūgāosūn

huījīnbiǎoqīngjiézhù

注释

耽宠:沉溺、过分宠爱。
麾:指挥、驱使。
桑榆:日落时分,比喻晚年。
驰骛:疾驰追求。
冥鸿:指高飞的孤雁,隐喻高洁之士。
哲人:贤明的人。
疏傅:指疏广和疏受,古代廉洁的官员。
贤:贤良、品德高尚。
优顾:特别照顾、优待。
迷者:沉迷于世俗的人。
二疏:指疏广和疏受。
子孙虑:对后代子孙的考虑。
挥金:挥霍钱财。
清节:清廉的节操。

翻译

世人沉溺于荣华富贵,常常舍不得放弃。
时光紧迫如日落西山,追求名利才显得有趣。
有谁能在逆境中,像孤雁一样展翅高飞。
屈指可数的贤德之人,如疏傅在古代尤为稀少。
万人称赞他是贤良,沿途为他送行直到归途。
天子也赞赏他的美德,赏赐黄金以示特别关照。
陶渊明写下这首诗,意在警醒沉迷的人。
我看两位疏士高尚品格,难道不担忧后世子孙。
他们挥洒钱财自得其乐,更显清廉节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芾的作品,名为《和陶咏二疏韵》。诗中通过对古时贤者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清高节操的推崇和自我期许。

“世人耽宠荣,往往麾不去。”这两句描绘出人们普遍追求荣华富贵,但往往难以割舍。接着,“日已迫桑榆,驰骛方成趣。”表明时间匆匆,而人们的追逐欲望却越发高涨。

“谁肯急流中,便作冥鸿举。”这里暗指在世人忙于追求物质利益时,有几人愿意像古代贤者那样超脱世俗。紧接着,“屈指数哲人,在昔独疏傅。”诗人提到历史上的智者,他们孤独地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品格。

“万口共称贤,饯送塞归路。”众人皆赞扬这些贤者的美德,并在他们离开世间时给予厚重的礼遇。“天子亦嘉之,赐金示优顾。”甚至连皇帝也对他们加以赞赏,赐予黄金以示恩泽。

“渊明作此诗,端欲迷者悟。”这里提到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文学家陶渊明,他通过这首诗希望能够唤醒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我观二疏高,岂无子孙虑。”诗人吴芾借此表达自己对于这些高洁之人的仰望,并思考是否对后代有所考虑。

最后,“挥金以自娱,益表清节著。”诗人通过挥霍黄金来享受生活,同时也更加彰显了自己的清廉操守。这一行为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一种超脱物欲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颂古代贤者,更通过对他们高洁品质的推崇,来反映出作者对于个人操守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