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国无三卫,中华有一墙
出处:《河套》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属国无三卫,中华有一墙。
阉人分锁钥,债帅作金汤。
地产边才少,天行劫运长。
六骡殊未遁,出没在沙场。
阉人分锁钥,债帅作金汤。
地产边才少,天行劫运长。
六骡殊未遁,出没在沙场。
鉴赏
这首诗《河套(其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边疆安全的忧虑。
"属国无三卫,中华有一墙",开篇即以“三卫”与“一墙”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边疆防御的脆弱与中央政府的重视。"三卫"可能指的是古代边防的三个重要防线或军事单位,而"一墙"则象征着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一管理和防御体系。这种对比暗示了边疆安全的不稳定性和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的力度。
"阉人分锁钥,债帅作金汤",进一步揭示了边疆管理中的问题。"阉人"在这里可能指宦官,他们往往在政治上拥有特殊地位,但并不具备实际的军事能力或战略眼光。"锁钥"和"金汤"都是形容边防要塞的重要性和坚固性,但由"阉人"和"债帅"来掌管,暗示了边防的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可能缺乏有效的军事领导和资源分配。
"地产边才少,天行劫运长",表达了对边疆地区人才匮乏的担忧以及对历史周期性动荡的感慨。边疆地区的治理需要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稀缺,这无疑增加了边疆管理的难度。同时,"天行劫运长"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和边疆安全的长期挑战。
最后两句"六骡殊未遁,出没在沙场",可能是指边疆地区频繁的战事和动荡。"六骡"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边疆的动荡和混乱,而"出没在沙场"则直接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不断变换的局势。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边疆安全和治理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历史周期性动荡的深刻认识。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现了边疆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