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
出处:《送提举陈工部》
宋 · 华岳
溪风拂拂卷征衣,溪上攀辕恨马迟。
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
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
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
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
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
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溪风:河边的微风。征衣:远行人的衣物。
攀辕:拉车。
恨马迟:怨恨马走得慢。
蝗不入闽:蝗虫不再侵扰福建。
碑无留岘:岘山的碑文已不存在。
古求之:古人的情感可以从中寻找。
泉知送客:泉水仿佛知道送别。
声犹咽:声音哽咽。
烛昧:蜡烛昏暗。
谩垂:徒然落下。
长沙:长沙(地名,贾谊曾被贬至此)。
贾谊:西汉政治家贾谊。
江上斩鲸鲵:在江上斩杀恶势力。
翻译
溪边微风吹动着远行人的衣服,我依依不舍地拉着车辕,只嫌马儿走得太慢。蝗虫不再侵扰福建已经过去,岘山的碑文虽已消失,但古人的情感仍可追寻。
泉水似乎懂得离别之情,声音哽咽;蜡烛昏暗,徒然留下人的泪水。
希望你能迅速回到长沙,就像贾谊那样,为民除害,惩治恶势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其前程的美好祝愿。首句“溪风拂拂卷征衣”生动地刻画出春日微风轻拂,朋友行装整齐准备远行的情景。“溪上攀辕恨马迟”则透露出作者希望时间能暂缓,让亲朋好友多聚少离之情。
接着,“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怀念。这里的“蝗”指的是古代祭祀用的谷物,而“闽”则是地名,即今日福建一带。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递出一种历史沧桑、时光易逝的情感。
下片“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谩垂”写出了水泉似乎也能感受到离别之情,其声音如同呜咽,而蜡烛的昏暗则映照出人们留恋不舍的眼泪。
末尾“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表达了对朋友未来事业的殷切祝愿。这里的“长沙还贾谊”是希望朋友能早日归来,而“为公江上斩鲸鲵”则是比喻朋友在官场上的英勇与才华,如同古代英雄斩杀水怪一般。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文化的点缀,展现了深厚的情谊和高远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