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召(shào)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蘩(fán):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于以:疑问词,在何处,往哪儿。一说语助词。
沼:沼泽。沚(zhǐ):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一说水塘。
事:中庙祭祀之事。
涧:山夹水为涧。山间流水的小沟。
宫:宗庙。一说蚕室。一说大的房子。
被(bì):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僮(tóng)僮:繁盛。一说端直貌。一说高而蓬松。一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
夙(sù):早。公:公所,指宗庙。
祁(qí)祁:繁盛。一说整齐貌。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薄:语气助词,无义。
归:归寝。
翻译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译文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赏析
《召南·采蘩》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周礼·春官宗伯》“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如此看来,以《召南·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没有幸福可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服劳役休息时闲唱的。山歌中第一、二段是互相问答,问答内容为采蘩的地点和目的。第三段则是奴仆们不满的牢骚怨言,因为王公贵族的祭祀,连小小的僮仆也要服劳役,更不要说是成年男女了。歌中所表现出的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夙夜在公侯家,昼夜服役,连想回家的话都不敢说,表现出封建王公贵族的残酷。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这本是召南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但是,在以往的服劳役中,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劳累,所以这次的服劳役便以山歌的形式留传下来了。此诗为三章叠咏,而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末章写采蘩者的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人物之仪态神情可现。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事活动与宫廷生活的古诗。开篇"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通过描述人们在湿地或沼泽中采集蘩草(一种野生植物),展现了一种平凡而纯粹的田园景象。紧接着的"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则转向了对这种活动有所利用和安排,这里的"公侯"指的是贵族或官员,他们可能需要这些蘩草用于某些仪式或是装饰。
第二部分"于以采蘩,于涧之中"继续强调了采集行为的场景,而"于以用之,公侯之宫"则更明确地指出这些蘩草最终被用在贵族的宫殿之中。这两句通过重复与变换,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突出了主题。
最后两句"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描绘了一位仆从或侍者勤勉工作的情景。他们被衣服上的装饰(可能是用采集来的蘩草制成)所包围,日夜都在为贵族服务;而当他们要离开时,那些装饰却显得如此沉重,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返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或责备。
整首诗通过对比农村生活与宫廷生活,以及劳动者与统治者的关系,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也体现了一种对平静、勤勉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权力与阶层差异的隐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