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慈神骏渥洼流,壁上高僧莫遣酬
出处:《赠常州感慈邦长老》
宋 · 晁补之
君不见大通方丈空无物,亦不拈椎并竖拂。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顶门遭一咄。
感慈神骏渥洼流,壁上高僧莫遣酬。
霹雳一声龙破柱,此中何处有裴休。
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顶门遭一咄。
感慈神骏渥洼流,壁上高僧莫遣酬。
霹雳一声龙破柱,此中何处有裴休。
拼音版原文
翻译
你难道没看见大通禅师的方丈空无一物,他也不使用禅杖和拂尘。他的本源自性还未开口表达,就已经在头顶受到质疑的呵斥。
感受慈悲的力量如同良马奔腾,墙壁上的高僧请勿回应。
突然雷声响起,如龙破柱,这里哪里还有裴休的身影?
注释
君不见:比喻未见或忽视。大通方丈:指禅师的修行之地。
空无物:形容禅师修行的清静。
拈椎并竖拂:禅师使用的法器,象征禅修。
本原自性:指人的本质或佛性。
出喉:开口表达。
遭一咄:受到质疑或批评。
感慈:感受慈悲心。
霹雳一声:比喻突如其来的惊变。
裴休:可能指代某位禅师或诗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赠常州感慈邦长老》。诗中以禅宗的修行和佛法为题材,通过描绘大通方丈(可能指禅宗修行者)的修行境界,展现了禅宗对空性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君不见大通方丈空无物”以“空无物”形容禅修者的内心清静,摒弃世俗杂念。接下来的“亦不拈椎并竖拂”暗示修行者并未停留在形式上的禅定,而是深入内在的领悟。“本原自性未出喉,已向顶门遭一咄”进一步强调修行者在追求真我本性时,即使还未完全表达出来,也已面临佛法的考验,即“一咄”(呵斥)的顿悟。
“感慈神骏渥洼流”将慈悲比作神骏的马,象征长老的智慧如神骏般奔腾不息,而“壁上高僧莫遣酬”则提醒其他僧人不要轻易回应或评判,暗示长老的智慧深不可测。“霹雳一声龙破柱”以雷声和龙的形象,象征佛法的震撼力量,以及长老突破自我、直指人心的教诲。
最后,“此中何处有裴休”借唐代禅师裴休的故事,表达对长老禅学造诣的敬仰,裴休曾有“一喝便醒”的禅宗故事,此处暗喻长老的教诲如同裴休的喝声,能瞬间点化人心。
整首诗以禅宗修行的意象和典故,赞美了长老的智慧与修为,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