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精为明月,一气相光辉
出处:《卧疾行》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贞女长苦寒,介士长苦饥。
吁嗟蕙兰草,雨露不相滋。
人情若流水,流水东以西。
一日不胶漆,十日不相知。
我有负薪忧,药石谁见贻。
一身事尊老,衣食无所资。
为子复为妇,出门尝迟迟。
水精为明月,一气相光辉。
月中有日影,如子在母怀。
吁嗟蕙兰草,雨露不相滋。
人情若流水,流水东以西。
一日不胶漆,十日不相知。
我有负薪忧,药石谁见贻。
一身事尊老,衣食无所资。
为子复为妇,出门尝迟迟。
水精为明月,一气相光辉。
月中有日影,如子在母怀。
鉴赏
这首诗《卧疾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比贞女与介士的苦寒与饥饿,以及对自然界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首句“贞女长苦寒,介士长苦饥”描绘了贞女和介士(象征坚守节操的人)长期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痛苦,隐喻了诗人自身在社会中的困境与孤独感。
接着,“吁嗟蕙兰草,雨露不相滋”以蕙兰草比喻诗人,暗示自己如同得不到滋润的兰花,处境艰难,难以得到外界的帮助或理解。
“人情若流水,流水东以西”将人情比作流动的水,形象地展示了人际关系的变幻无常,强调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深切感受。
“一日不胶漆,十日不相知”进一步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与疏远,即使短暂的分离也会导致情感的疏离。
“我有负薪忧,药石谁见贻”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忧虑,以及在寻求帮助时的无助感。
“一身事尊老,衣食无所资”描述了诗人为了赡养老人而奔波劳碌,却因缺乏经济来源而感到困扰。
“为子复为妇,出门尝迟迟”反映了诗人作为家庭成员的多重责任,出门时的犹豫不决,体现了对家庭与社会角色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水精为明月,一气相光辉。月中有日影,如子在母怀”以明月和日影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在困难中仍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支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性、亲情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