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
曾记当时泊舟处,今成沃土及膏田。
十年之前汎黄水,民生困苦少人烟。
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
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
桑乾马邑虽发源,山中诸流数难数。
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
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
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
若非动众劳人力,黎庶无田渐乏食。
庙谟不惜费帑金,救民每岁受饥溺。
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
未终二年永定成,泥沙黄溜直南倾。
万姓方苏愁心解,从此乡村祝太平。
昔日宵旰尝萦虑,将来善后勿纷更。
鉴赏
这首《阅河长歌》是清朝康熙帝玄烨所作,通过对黄河治理的描述,展现了其对民生的关注与治理的决心。诗中描绘了黄河治理前后的对比,从“雪尽尘清遍路阡”到“万姓方苏愁心解”,生动地展现了治理黄河带来的巨大变化。
诗的开头“春风春社艳阳天,雪尽尘清遍路阡”描绘了治理前黄河两岸的景象,春天的美景与黄河的清澈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曾记当时泊舟处,今成沃土及膏田”表达了治理成果,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体现了治理黄河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十年之前汎黄水,民生困苦少人烟”则回顾了治理前黄河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通过“历历实情亲目睹,老转少徙益难抚”强调了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诗人以“挟男抱女至马前,皆云此河不可堵”描绘了百姓对治理的期待和担忧,体现了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反响。
“桑乾马邑虽发源,山中诸流数难数”点明了黄河的源头和支流众多,治理难度大。接下来,“吾想畿内不能防,何况远虑治淮黄”表达了对治理黄河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通过“数巡高下南北岸,方知浑流为民伤”强调了治理过程中对河流特性的深入了解。
“春末无水沙自涨,雨多散漫遍汪洋”描绘了治理前黄河的自然状态,洪水泛滥,沙涨水涨,一片汪洋。而“若非动众劳人力,黎庶无田渐乏食”则指出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人力投入,人民将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庙谟不惜费帑金,救民每岁受饥溺”表达了治理黄河是为了拯救百姓免于饥渴之苦的决心。通过“开河端在辨高低,堤岸远近有准则”强调了治理黄河需要科学规划和精准施策的重要性。
“未终二年永定成,泥沙黄溜直南倾”描述了治理黄河取得的成果,黄河最终形成了稳定的水流,泥沙沉积,水流向南倾泻。最后,“万姓方苏愁心解,从此乡村祝太平”表达了治理后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治理者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康熙帝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和决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水利建设的深刻认识和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