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处:《舂陵行》
唐 · 元结
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有司临郡县,刑法竞欲施。
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
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
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郭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
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
欲令鬻儿女,言发恐乱随。
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
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
去冬山贼来,杀夺几无遗。
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
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州县忽乱亡,得罪复是谁。
逋缓违诏令,蒙责固其宜。
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
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
顾惟孱弱者,正直当不亏。
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
拼音版原文
“
”
注释
军国:指国家军事与政务。有司:指主管的官员。
临:到达,此处指官员到访。
郡县:古代行政区划,此指地方。
刑法:法律与惩罚措施。
竞欲:争相想要。
供给:供应,提供物资。
徵敛:征收赋税。
乱亡:遭受战乱而灭亡。
遗人:遗留下来的百姓。
大乡:较大的乡村。
大族:人口众多的家族。
单羸:孤单且弱小。
朝餐:早餐。
暮食:晚餐。
木皮:树皮。
出言:说话。
气欲绝:气息微弱,几乎断绝。
追呼:追喊,此处指追债或追捕。
鞭扑:鞭打,惩罚。
郭亭:城外的驿站。
急符:紧急的文书。
宽大恩:宽容仁慈的恩典。
迫促期:紧迫的期限。
鬻儿女:卖掉儿女,形容极度贫困。
索其家:搜查他们的家。
生资:生活物资。
道路言:路上人们的言论。
山贼:山区的盗匪。
杀夺:杀人劫掠。
王官:朝廷官员。
抚养:抚恤,照顾。
惠慈:仁慈的恩惠。
重驱逐:再次驱赶。
存活为:让他们生存下去。
安人:安抚人民。
天子命:天子的命令。
符节: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持:持有。
忽乱亡:突然发生动乱或灭亡。
得罪:获罪。
逋缓:拖延,迟延。
诏令:皇帝的命令。
蒙责:承受责备。
固其宜:本来就是应该的。
守分:坚守本分。
恶以:不因。
贵守官:重视在职守。
不爱:不贪图。
孱弱者:弱小的人。
不亏:不妥协。
国风:采集各地民风的诗歌。
献此辞:呈上这首诗。
翻译
国家需求多,责成在于官员。官员到郡县,竞相欲施刑法。
供应怎能无忧,征税实在可悲。
州域经历战乱灭亡,遗留民众实为困苦疲惫。
大乡不足十户人家,大家族也命脉衰弱。
早餐吃草根,晚餐仍是树皮。
开口说话气息将尽,心急却行动迟缓。
连呵斥都不忍心,何况鞭打惩罚。
驿站紧急传递文书,往来追踪痕迹。
没有宽大仁慈,只有紧迫的期限。
想让人卖儿卖女,话一出口恐怕引发混乱。
全部搜查他们家,却又没有任何生活物资。
倾听路上的言论,谁又能了解这些哀怨伤害。
去年山贼来袭,几乎抢夺一空。
只希望能见到官府,得到抚恤与慈悲。
为何重又驱赶,不让民众存活。
安抚人民是天子的命令,我手持的正是这符节。
州县忽然陷入混乱灭亡,这罪责又该归咎于谁。
拖延违背诏令,受责备本就应当。
前贤重视坚守本分,不因祸福而改变。
也说重视在职守,不贪图权势而顺应时势。
回顾自己软弱无力,但正直不应有所妥协。
谁来采集民间的声音,我想呈上这首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悲惨图景。开篇即指出军国的需要重,官府对民众的要求严苛,刑法执行无情,使得民生凋敝。这其中“供给岂不忧,徵敛又可悲”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民众承受双重压迫的同情。接着,“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描述了战乱中地方政府瘫痪、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则是对家庭破碎、人口锐减的哀叹。
在“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一句中,诗人通过民众食不果腹、只能啃食草根和树皮的情景,强烈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极端困苦。随后的“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表达了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生存希望渺茫。
诗中还提到官府的急符传递、追呼不忍,以及对民众索取无已,皆是战争与统治压力下的产物。末尾几句“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辞”则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有人能领会国家之声,即民间的疾苦,并通过这首诗来传达这种声音。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与专制统治下民众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社会正义和良好统治的一种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