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拜命已应增士气,趋程行复泛江流全文

拜命已应增士气,趋程行复泛江流

出处:《送武昌教授
明 · 薛瑄
武昌风土冠南州,都博于今拔俊尤。
拜命已应增士气,趋程行复泛江流
汀洲蕙绿光风转,沼沚芹香宿雨收。
还似苏湖人士盛,可无声誉达宸旒。

鉴赏

这首《送武昌教授》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通过对武昌风土人情的描绘,以及对即将赴任的教授的祝福与期待,展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首联“武昌风土冠南州,都博于今拔俊尤”开篇即点出武昌在南方的独特地位,这里的风土人情不仅冠绝南州,更因其选拔人才的卓越能力而闻名。这一句既赞美了武昌的地域特色,也暗示了即将赴任的教授将在此地大展才华。

颔联“拜命已应增士气,趋程行复泛江流”则表达了对教授接受任命后的期待。教授的到来,无疑会激励当地学子,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授即将踏上前往武昌的旅程,这一联通过“泛江流”的形象描绘,既展现了旅途的壮阔,也暗含着对教授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

颈联“汀洲蕙绿光风转,沼沚芹香宿雨收”进一步描绘了武昌的自然风光。汀洲上绿意盎然,微风吹过,带来一片生机;沼泽中的芹菜在雨水过后散发出清香,这一切都预示着武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这样的环境,无疑为教授的教学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尾联“还似苏湖人士盛,可无声誉达宸旒”以苏湖(苏州和湖州)的人才盛况为参照,表达了对教授在武昌能够取得同样辉煌成就的期许。同时,“可无声誉达宸旒”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既指教授的名声可能达到皇帝的耳畔,也暗含了对教授在教育领域影响深远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武昌风土的赞美,对教授个人才能的肯定,以及对其在教育事业中贡献的期许,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教育理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