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怪玉匣书,反累昭陵土
出处:《跋晋王大令保母帖》
宋 · 周密
王郎擅风流,笔墨美无度。
残砖与断刻,亦有神物护。
埋光八百载,复出疑有数。
伟哉羲献迹,并见山阴路。
抗衡丙舍帖,突过黄初赋。
景师与阳朔,漶漫不足数。
要须中山石,乃可与之伍。
十行百馀字,一一生媚妩。
家鸡与野鹜,此论吾不取。
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我贫乃嗜此,字字若可煮。
不知何物媪,托此传万古。
却怪玉匣书,反累昭陵土。
残砖与断刻,亦有神物护。
埋光八百载,复出疑有数。
伟哉羲献迹,并见山阴路。
抗衡丙舍帖,突过黄初赋。
景师与阳朔,漶漫不足数。
要须中山石,乃可与之伍。
十行百馀字,一一生媚妩。
家鸡与野鹜,此论吾不取。
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我贫乃嗜此,字字若可煮。
不知何物媪,托此传万古。
却怪玉匣书,反累昭陵土。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周密所作,名为《跋晋王大令保母帖》。诗中对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保母帖》进行了高度赞赏和深入分析。
诗的开头“王郎擅风流,笔墨美无度”,赞美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他的作品充满了风流雅致之美。接着,“残砖与断刻,亦有神物护”表达了对王羲之作品中蕴含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接下来,“埋光八百载,复出疑有数”描述了王羲之作品历经八百年后再次现世的奇迹,暗示其价值难以估量。
“伟哉羲献迹,并见山阴路”赞扬了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他们的足迹遍布山阴之路,留下了无数的书法瑰宝。接下来,“抗衡丙舍帖,突过黄初赋”将王羲之的作品与古代其他著名书法作品相比较,显示其超越前人的独特魅力。“景师与阳朔,漶漫不足数”则进一步强调了王羲之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最后,“要须中山石,乃可与之伍”表达了对王羲之作品的珍视,认为只有最珍贵的材料才能配得上这样的艺术作品。“十行百馀字,一一生媚妩”赞美了王羲之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魅力和美感。“家鸡与野鹜,此论吾不取”表明了对将王羲之作品与其他普通书法作品相提并论的不屑。“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表达了对王羲之作品中微妙之处的赞叹,认为这些美妙之处难以言表。“我贫乃嗜此,字字若可煮”抒发了自己虽贫困但仍痴迷于欣赏王羲之作品的情感。“不知何物媪,托此传万古”表达了对王羲之作品传承千年的敬仰。“却怪玉匣书,反累昭陵土”则是对王羲之作品被封存于玉匣中,反而使昭陵土受到损害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王羲之作品的赞美和深入分析,展现了周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王羲之作品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