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出处:《洞庭风雨二首 其二》
唐 · 李群玉
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翻译
巨大的水域吞没了湘江和澧水,西风突然猛烈地呼啸起来。水色与天色浑然一体漆黑,云朵与波浪竞相攀比高度。
我想象着化身为鱼跃龙门,山川似乎漂浮欲要托起海龟般的巨大浪头。
太阳鸟还在展翅晾晒,我真担心会弄湿那珍贵的蟠桃。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风雨景象的诗篇,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力量。
"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这两句开篇便以宏大的画面展示出洞庭湖水的浩瀚和西风的猛烈。"巨浸"指的是滔滔江水,而"西风"则是引起这场风雨的主角,通过"忽怒号"四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力量惊心动魄的描绘。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风雨交加的壮观景象。水面和天空几乎合二为一,呈现出一种深邃莫测的黑色,而云朵和波涛似乎在争夺空间,显得异常高耸。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这两句诗则转向了幻想和神话领域。"羽化"意味着变化成仙,"思乘鲤"则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典故,而"山漂"和"抃鳌"则是在极端风雨中连山峰都被巨浪冲击、覆盖的情景。
最后两句"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描述了一种生怕,即便是太阳鸟(传说中的神鸟)也难免在这场大风雨中受惊,连带着天上的仙果——蟠桃都可能被雨水浸湿。
整个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夸张处理,展现了作者面对大自然时的心理感受和艺术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人在风格上追求雄浑奔放、意境开阔的一种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