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出处:《江陵即事》
唐 · 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瘴云:湿热且多雾的云,常指南方气候。梅雨:初夏时节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
津楼:渡口边的楼台或瞭望塔。
大堤:防止河水泛滥的高堤。
蜀女:四川女子,此处泛指蜀地的女性。
下沙:走到河边沙滩上。
水客:乘船的旅客或商人。
巴童:巴地的小孩,巴地为古代区域名,大致在今四川东部、重庆一带。
山鸡:野鸡,此处可能指山中的禽类。
寺多红药:寺庙中红花繁多,红药通常指芍药等红色花卉。
烧人眼:形容花色鲜艳,如同火焰灼目。
地足青苔:地面上长满了青苔。
马蹄:这里指马的脚,实际上指的是马行走时青苔染色的效果。
夜半独眠:半夜独自无法入睡。
愁在远:因思念远方的人或地方而感到忧愁。
北看归路:向北方眺望回家的道路。
蛮溪:泛指南方偏远地区的溪流,蛮在这里有边远之意。
翻译
湿热的云和连绵的雨没有形成泥泞,十里长的渡口楼台雄踞在大堤上。蜀地的女子在沙滩上迎接乘船的旅客,巴地的孩童在驿站旁售卖山鸡。
寺庙里众多红花如火般耀眼,仿佛燃烧着人的眼睛,而地上厚厚的青苔则把马蹄都染绿了。
半夜独自一人难以入眠,因思念远方而愁绪满怀,向北眺望归途却被蛮溪隔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陵风光图。开篇“瘴云梅雨不成泥”写出了细雨如丝,湿润却未至于形成泥泞的地面,给人一种春日微雨中的柔和感受。“十里津楼压大堤”,则描绘出一幅宏伟的江景图,展示了江陵城中高大的建筑物与坚固的大堤相互依托的情形。
接着,“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两句,则通过蜀地女子在沙滩上迎接来往的行人,以及巴童一带的小孩们在驿站旁边贩卖山间土鸡的场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商贸活动。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地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风貌。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两句,则从自然景观转向宗教与环境。红色的药材在庙宇中被燃烧,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影响了行人的视觉体验;而地面上的青苔则沾湿了过往马匹的蹄部。这两句诗不仅描绘出当时宗教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交融,还暗示了一种生活的情趣与冲突。
最后,“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则表达了诗人夜晚独自一人时,心中充满对远方故土的思念与忧虑。通过“北看”的动作,强调了诗人对于归途的渴望和对遥远家园的向往,而“蛮溪”则象征着一个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陵的山水风光、民俗生活以及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