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
出处:《过昭平峡》
清 · 杨恩寿
桂林之高高接天,奔湍直泻无盘旋。
一气贯注四百里,小舟跕跕如飞鸢。
行过昭平势渐狭,山形屈曲同巫峡。
一线涛飞万丈高,洪流竟被青山胁。
初犹伛偻循山根,渐进豁朗开重门。
雷霆风雨一时作,白日遁匿天为昏。
篙师使篙如使笔,大敌当前神暇逸。
事惟扼要始争奇,须知斗巧不斗力。
大石耸立凌船头,狰狞怒欲求攫舟。
从容一篙拨之走,水懦何敢须臾留。
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
顽云下垂腥风粗,峡门开闭痴龙守。
一气贯注四百里,小舟跕跕如飞鸢。
行过昭平势渐狭,山形屈曲同巫峡。
一线涛飞万丈高,洪流竟被青山胁。
初犹伛偻循山根,渐进豁朗开重门。
雷霆风雨一时作,白日遁匿天为昏。
篙师使篙如使笔,大敌当前神暇逸。
事惟扼要始争奇,须知斗巧不斗力。
大石耸立凌船头,狰狞怒欲求攫舟。
从容一篙拨之走,水懦何敢须臾留。
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
顽云下垂腥风粗,峡门开闭痴龙守。
鉴赏
这首清代杨恩寿的《过昭平峡》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壮丽景象和昭平峡的险峻。首句“桂林之高高接天”展现了山势之峻,次句“奔湍直泻无盘旋”则刻画了水流之急。诗人通过“一气贯注四百里”和“小舟跕跕如飞鸢”,将舟行于湍流中的速度与惊险生动地呈现。
进入昭平峡后,诗人以“山形屈曲同巫峡”形容峡湾曲折,接着“一线涛飞万丈高”写出了浪涛之高,而“洪流竟被青山胁”则暗示了自然之力与山川的对抗。诗人运用“初犹伛偻循山根”至“渐进豁朗开重门”的比喻,描绘了由狭窄到开阔的过程,以及天气的骤变。
在行舟过程中,篙师的技艺被赞美为“如使笔”,表现出他的从容与智慧,“大石耸立凌船头”则增加了画面的紧张感。然而,诗人以“从容一篙拨之走”描述了战胜困难的轻松,显示出力量与技巧的巧妙结合。
最后,诗人以“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收尾,再次强调了峡口的壮观与激流的威力,而“顽云下垂腥风粗,峡门开闭痴龙守”则以奇幻的意象结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