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
出处:《艾师行赠黄中子》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
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洪炉之燧光。
针窠数穴能起死,一百七十铜人孔窍徒纷厖。
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
百医精兵攻不得,火攻一策立受降。
金汤之固正捣穴,快矢急落如飞鸧。
梅花道人铁石肠,昨日二竖犹强梁。
明朝道人步食强,风雨晦明知阴阳。
老师药劵不受偿,何以报之心空藏。
施药胜施羊公浆,会有仙人报汝玉子成斗量。
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洪炉之燧光。
针窠数穴能起死,一百七十铜人孔窍徒纷厖。
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
百医精兵攻不得,火攻一策立受降。
金汤之固正捣穴,快矢急落如飞鸧。
梅花道人铁石肠,昨日二竖犹强梁。
明朝道人步食强,风雨晦明知阴阳。
老师药劵不受偿,何以报之心空藏。
施药胜施羊公浆,会有仙人报汝玉子成斗量。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的《艾师行赠黄中子》,通过对艾师形象的描绘,赞美了其医术高超和仁心仁术。首句“艾师艾师古中黄”,以反复手法强调艾师的身份,暗示其医术源自古老的传统。接下来描述艾师的医箱中藏着岐伯的神针和轩辕的炼丹技术,象征其医术渊源深厚。
诗中提到艾师针灸技艺精湛,能起死回生,但即使面对铜人模型众多穴位,也能准确找到关键的“三椎”、“膏肓”等穴位。面对难以攻克的病症,艾师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同军事策略般智取病魔。他以针灸为武器,如同射箭般精准,比喻其治疗手法之快准。
诗人以“梅花道人铁石肠”形容艾师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昨日疾病尚顽固,明日也能战胜。风雨晦明之中,艾师依然能洞察疾病的阴阳变化。他拒绝接受任何报酬,只愿以药济世,表现出高尚的医德。最后,诗人以“施药胜施羊公浆”表达对艾师无私奉献的敬仰,并预言会有仙人回报他的善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艾师医术的神奇与人格的高尚,表达了对医者仁心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