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山书几净,湓浦砚泓寒
出处:《敬题濂溪先生书堂 其二》
宋 · 柴中行
出城三四里,矫首惬遐观。
顿觉市声绝,忻从天宇宽。
康山书几净,湓浦砚泓寒。
一诵爱莲说,尘埃百不干。
顿觉市声绝,忻从天宇宽。
康山书几净,湓浦砚泓寒。
一诵爱莲说,尘埃百不干。
注释
出:离开城市。城:城市。
三四里:大约三四里的路程。
矫首:抬头。
遐观:远望。
市声:市井之声。
绝:消失。
忻:欢喜。
康山:地名,可能指某个有书房的地方。
书几:书桌。
净:干净。
湓浦:地名,长江支流。
砚泓:砚池。
诵:朗诵。
爱莲说:古代散文,周敦颐所作,赞美莲花的高洁品格。
尘埃:尘土。
百不干:完全不受影响,不沾染。
翻译
走出城外三四里,抬头欣赏远处的风景。忽然感到城市的喧嚣消失,欣喜于天空的广阔无垠。
康山书房里的书本整洁干净,湓浦江边的砚台水波微寒。
读上一遍《爱莲说》,连尘埃都仿佛不再沾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柴中行为纪念濂溪先生(周敦颐)所作的第二首题书堂诗。诗中描绘了离开城市喧嚣,漫步三四里路程后,诗人抬头远望,感到心旷神怡的景象。他欣喜于城市的嘈杂声忽然消失,感受到天空的广阔无垠。接着,他想象先生书房的洁净,康山(可能指庐山)的书香与湓浦(九江附近河流)砚池的清冷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最后,诗人提及诵读先生的《爱莲说》,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连尘埃都似乎被净化,不再沾染尘世的纷扰。整首诗表达了对濂溪先生高尚人格和学问的敬仰,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