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来,又不去,业识茫茫无本据
出处:《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一二五》
宋 · 释宗杲
今夜唤明朝作来年,明朝唤今夜作去岁。
即称来年今夜合来,既号去岁明朝合去。
来年今夜不见来,去岁明朝定不去。
既不来,又不去,业识茫茫无本据。
大圆镜里绝纤尘,个中岂著闲家具。
是则是,别又别,烁迦晃破秋天月。
庞公不昧本来身,大似飞龙成跛鳖。
尔诸人,瞥不瞥,灵利汉须看时节。
五九尽处又逢春,衲僧脑后三斤铁。
即称来年今夜合来,既号去岁明朝合去。
来年今夜不见来,去岁明朝定不去。
既不来,又不去,业识茫茫无本据。
大圆镜里绝纤尘,个中岂著闲家具。
是则是,别又别,烁迦晃破秋天月。
庞公不昧本来身,大似飞龙成跛鳖。
尔诸人,瞥不瞥,灵利汉须看时节。
五九尽处又逢春,衲僧脑后三斤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以对话和比喻的方式探讨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今夜与明朝、来年与去岁的转换,表达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大圆镜里绝纤尘"象征着空灵无我,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不应执着于任何具体的事物或身份。"庞公不昧本来身"暗指回归自我,超越世俗的束缚,像飞龙变为跛鳖,寓意修行者应认清真我,不受外在形式所限。
"尔诸人,瞥不瞥"是对听者的提醒,要警醒并把握当下,因为"五九尽处又逢春",暗示着生命循环不息,即使面临困境,也要保持希望。最后以"衲僧脑后三斤铁"作结,可能是指禅宗修行者头上的戒疤,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和修行的重担。
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对时间和人生本质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