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
已惭陋巷回玉趾,仍闻细雨沾綵衣。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
昔闻三入承明庐,今来重入中秘书。
校文复忝丞相属,博物更与张侯居。
新冠峨峨不变铁,旧泉脉脉犹在渠。
忽枉情人吐芳讯,临风不羡潘锦舒。
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
自怜岂是风引舟,如何渐与蓬山远。
注释
台庭:朝廷的庭院,指朝廷。款扉:敲门,拜访。
典校:负责校对书籍的官职。
天禄归:指从天禄阁回来,天禄阁是古代藏书的地方。
陋巷:简陋的住所。
玉趾:尊贵的脚,这里指才子。
綵衣:华丽的衣服,这里代指才子。
凤阙:皇宫的代称。
鸡黍:农家的饭菜,这里指简单的生活。
乌府:唐代尚书省的别称。
鱼鲁:古代错字的代称,这里指讨论学问。
直庐:值班的房间。
遥临:远远地对着。
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的地方,这里指朝廷任职。
中秘书:古代藏书和校书的地方。
校文:校对文章。
丞相属:丞相的下属。
博物:博学多识。
张侯:人名,具体指哪位未详。
新冠峨峨:新官帽高耸的样子。
不变铁:形容官帽虽新,但人的忠诚如铁。
旧泉:比喻过去的恩泽。
脉脉:形容水流缓缓,也比喻情意深厚。
潘锦舒:潘岳和陆机的并称,他们都是西晋时期的文人,以文采著称。
青天霞未卷:形容天空晴朗,霞光未消。
瑶华:珍贵的花,这里代指美好的事物。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学术的高峰。
翻译
才华横溢的才子来到门前拜访,他刚从天禄阁的典校职位上归来。我为自己简陋的住所感到惭愧,他的到来如同细雨润湿了我的衣裳。
拂晓时分他才匆匆赶往朝廷,今日离别,我开始怀念那简单的饭菜。
回忆起过去我在乌府任职,欣喜的是你住在我对面,常来探讨学问。
值宿的房间相望,夜晚常常到尽头,高阁之上月亮时常升起。
以前听说他曾三次进入承明庐,如今又重新进入中秘书院任职。
校对文章再次有幸得到宰相的委任,博学多识的他还与张侯同居一处。
他新戴的官帽高耸如铁,过去的恩泽依然流淌在他心中。
突然收到友人传递的佳音,面对风,我不羡慕潘锦舒的华丽。
记得那天青天如画,霞光未褪,我们欣赏瑶华直到深夜。
自怜并非是被风吹动的航船,为何却渐渐远离了蓬莱仙境般的学术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起的作品,诗名为《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王起在此诗中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开篇“台庭才子来款扉,典校初从天禄归”两句,描绘了一位年轻有为的文人回到家乡,带着朝廷的荣誉回来的场景。这里的“天禄”指的是朝廷的恩赐或官职,诗人通过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情境。
紧接着,“已惭陋巷回玉趾,仍闻细雨沾綵衣”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回忆和现在处境的感慨。这里的“陋巷”、“玉趾”都是指小路或巷弄,而“细雨沾綵衣”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在“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的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这里的“凤阙”象征着朝廷或官场,而“鸡黍”则是古代农时辰的一种称呼,诗人通过这两句传达了一种无法挽回的时光感。
以下几句“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则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这里的“乌府”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官署,“对门讨鱼鲁”则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谊关系,而“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则是诗人夜晚独处时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深邃。
诗中还有一段对知识和学问的追求:“昔闻三入承明庐,今来重入中秘书。校文复忝丞相属,博物更与张侯居。”这里的“三入承明庐”可能指的是某种学术上的成就,而“中秘书”则是对知识深处的追求。“丞相属”、“张侯居”则表明诗人与当时的知名人物有着交往。
接下来的几句“新冠峨峨不变铁,旧泉脉脉犹在渠。忽枉情人吐芳讯,临风不羡潘锦舒”则是对过去荣耀和当前生活的反思。这里的“新冠”、“旧泉”都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而“枉情人”、“潘锦舒”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物欲的境界。
最后,“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自怜岂是风引舟,如何渐与蓬山远。”诗人的这些句子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于人生旅途中无法挽回的时光和空间的感伤。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首融合了个人经历、历史背景与文学才华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