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端的□□姓,络秀何须有外家
出处:《谒墓五首 其二》
宋 · 刘克庄
尼父常言讳徵在,释迦说法向摩耶。
僧伽端的□□姓,络秀何须有外家。
僧伽端的□□姓,络秀何须有外家。
注释
尼父:孔子的尊称。讳:避讳,不直接说出或提及。
徵在:孔子的母亲的名字。
释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
说法:讲授佛法。
向:对准,朝着。
摩耶:释迦牟尼的母亲。
僧伽:指僧人或者佛教团体。
端的:确实,的确。
□□姓:此处原文可能缺失或模糊,无法确定具体含义。
络秀:可能是人名,但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何须:何必,哪里需要。
外家:指母亲的娘家。
翻译
孔子常提起她母亲的名字叫徵在,释迦牟尼佛则向他的母亲摩耶传授佛法。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佛教修行生活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和对出家人的姓氏渊源的思考。"尼父常言讳徵在"表明诗人对其尼父(即师傅或尊长)的教诲铭记在心,而这些教诲是关于避讳的,即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避免提及不吉祥或者与死有关的字眼。"释迦说法向摩耶"则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传播佛法的情景,摩耶是佛陀之母的名字,这里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
接下来的两句"僧伽端的□□姓,络秀何须有外家"进一步强调了出家人的姓氏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已经超脱了世间的家族关系,归属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家庭。这里的"僧伽"是指僧伽蓝那(Sangha),即佛教中的僧团;"端的"形容词,用以修饰僧伽,意味着纯净无染;"□□姓"则留下空白,让人充满遐想。最后一句"络秀何须有外家"表达了出家人与世俗家族关系的割裂,他们的美好在于脱离尘俗。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凡尘、追求精神净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