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均南亩泽,应老邓林材
出处:《奉和》
宋 · 袁陟
客意正索寞,诗筒江际来。
一闻清玉韵,如见翠屏开。
磅礴云霄外,腾凌鸾凤回。
仙源朝露蔽,乳窦夜风豗。
九月已冰霰,三时无沴灾。
徒均南亩泽,应老邓林材。
岌岌耸天柱,岩岩尊国台。
高名皆祸尔,真赏岂然哉。
紫盖攲松蔓,青钱点石苔。
神虬潜夭矫,皓鹤舞毰毸。
采药蕃芝朮,寻花有杏梅。
丹台今窅窅,苍壁古嵬嵬。
绝顶飞泉落,平崖枯柏摧。
势堪卑蒋霍,名不假刘雷。
释子安生计,幽人足隐媒。
云中认幡刹,汉上醉觥罍。
荜户方穷阨,篮轩阻奉陪。
耳愁尘事入,心怯岁华催。
已作五噫咏,元非三杰才。
先将丘壑意,模写寄春台。
一闻清玉韵,如见翠屏开。
磅礴云霄外,腾凌鸾凤回。
仙源朝露蔽,乳窦夜风豗。
九月已冰霰,三时无沴灾。
徒均南亩泽,应老邓林材。
岌岌耸天柱,岩岩尊国台。
高名皆祸尔,真赏岂然哉。
紫盖攲松蔓,青钱点石苔。
神虬潜夭矫,皓鹤舞毰毸。
采药蕃芝朮,寻花有杏梅。
丹台今窅窅,苍壁古嵬嵬。
绝顶飞泉落,平崖枯柏摧。
势堪卑蒋霍,名不假刘雷。
释子安生计,幽人足隐媒。
云中认幡刹,汉上醉觥罍。
荜户方穷阨,篮轩阻奉陪。
耳愁尘事入,心怯岁华催。
已作五噫咏,元非三杰才。
先将丘壑意,模写寄春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索寞:孤寂、落寞。诗筒:古代传递诗文的竹筒。
翠屏:绿色的屏风,比喻美好的景色。
磅礴:宏大、雄伟。
冰霰:冰雹。
邓林材:邓林,传说中的神木,比喻人才出众。
岌岌:形容高耸的样子。
岩岩:坚固、高峻。
紫盖:紫色的华盖,指天空或宫殿。
神虬:神话中的龙。
采药:采集草药。
丹台:道教传说中的仙人居住之地。
绝顶:山峰的顶部。
卑蒋霍:蒋霍,古代贤者,此处表示比肩。
释子:佛教徒。
幽人:隐士。
幡刹:佛塔。
岁华催:岁月催人老。
五噫:《五噫歌》,东汉王粲所作,表达忧国之情。
丘壑:山水、自然景色。
翻译
游子心情孤寂,诗筒从江边送到。听见清脆的诗句,仿佛见到翠绿的屏风展开。
雄浑的诗篇超越云霄,如同凤凰展翅飞翔。
仙境被晨露遮掩,洞穴夜晚刮起狂风。
九月已降冰霜,四季无大灾害。
只期望田野丰饶,自己却像邓林之材老去。
巍峨的天柱直插云霄,坚固的国台犹如尊贵的宝座。
名声有时是祸患,真正的赞赏何在呢?
紫色华盖下松树蔓延,青钱般的石头上长满苔藓。
神龙潜伏,白鹤翩翩起舞。
采集药材,寻找花朵,杏梅盛开。
丹台如今寂静,古老的墙壁高峻屹立。
山顶飞瀑落下,平崖上的枯柏被摧残。
我的声望足以与蒋霍相比,但名声并非来自刘雷。
僧人如何谋生,隐士的生活足够隐逸。
在云端辨识佛塔,汉水边沉醉于酒杯。
简陋的住所困厄,无法与你一同畅饮。
耳朵厌烦尘世之事,心中畏惧岁月催人老。
我已吟唱出五噫之歌,但并非三位杰出人物。
首先将山水之意,寄托在春天的画面上。
鉴赏
这首宋诗是袁陟所作,题为《奉和》。诗中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时的孤寂心情,通过江边收到诗筒,听到清雅的诗句,仿佛见到翠绿的屏风展开,诗人的心境得到了片刻的慰藉。他想象着诗句中的磅礴景象,如云霄之外的仙源和深邃的洞穴,以及早秋的霜雪和四季的安宁。
诗人感慨时光荏苒,虽有才华,却未能如邓林之材般得到充分施展,只能在崇山峻岭间寻求寄托。他赞美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如倾斜的紫盖松蔓、青苔斑驳的岩石,以及隐藏的神龙和飞翔的白鹤。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尽管身处逆境,诗人仍保持着超脱的态度,期待能像古代的隐士一样,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归宿。他遥望远方的佛塔,沉醉于酒杯之中,表达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以丘壑之意寄予春台,表明自己将以诗作为情感的载体,传递给读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