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冢麒麟添宿草,遗黎蘋藻荐青春
出处:《次答张鄂山二首》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葛相当年出渭滨,杂耕心事更谁陈。
身肩半壁成还败,名在千秋久愈新。
高冢麒麟添宿草,遗黎蘋藻荐青春。
烦君为酌湖中水,恸哭西台尚有人。
身肩半壁成还败,名在千秋久愈新。
高冢麒麟添宿草,遗黎蘋藻荐青春。
烦君为酌湖中水,恸哭西台尚有人。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的作品《次答张鄂山二首(其二)》。诗中以历史人物葛亮(葛相)为引子,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联“葛相当年出渭滨,杂耕心事更谁陈”,开篇即以葛亮出仕的典故起笔,暗喻主人公虽怀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却无人理解或共鸣,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颔联“身肩半壁成还败,名在千秋久愈新”,通过“半壁”这一形象描绘,既指国家版图的分裂,也象征着个人事业的起伏不定。然而,即便经历了成功与失败,主人公的名声依然历久弥新,展现出其不朽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颈联“高冢麒麟添宿草,遗黎蘋藻荐青春”,运用了“高冢”、“麒麟”等意象,描绘了英雄死后墓地的景象,以及后人对其精神的纪念与传承。其中,“宿草”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蘋藻荐青春”则象征着后人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如同春日之新绿,生生不息。
尾联“烦君为酌湖中水,恸哭西台尚有人”,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能为自己取来湖水,以寄托哀思。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有知音相伴,共同缅怀历史英雄,传递出一种虽世事多艰,但友情与精神的传承永存的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主义的崇敬,以及对友情与精神传承的珍视,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