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已奏囊封墨尚新,又携袖疏榻前陈全文

已奏囊封墨尚新,又携袖疏榻前陈

宋 · 刘克庄
已奏囊封墨尚新,又携袖疏榻前陈
小臣忧国言无隐,先帝如天笑不嗔。
阙下举幡空太学,路傍卧辙几遗民。
愚儒未解天公意,偏寿它人夭此人。

注释

已奏:已经呈上的。
囊封:装在袋子里密封的。
墨尚新:墨水还很新鲜。
小臣:地位较低的官员。
忧国:忧虑国家大事。
无隐:毫不隐瞒。
阙下:皇宫之下。
空:空置,无人。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路傍:路边。
卧辙:车辙中躺着,形容困苦。
遗民:流离失所的民众。
愚儒:无知的儒者。
天公意:天意,命运安排。
夭此人:使这个人早逝。

翻译

奏章已封,墨迹还新,再次呈现在简陋的书案前。
我这个小臣忧虑国家,直言无忌,仿佛上天般宽容的先帝不会生气。
皇宫之下,太学空置,无人举旗,路边车辙可见流离失所的百姓。
愚昧的儒生不明白天意,为何让他人长寿而让有些人早逝。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挽陈师复寺丞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于前代贤良遗风的怀念。

"已奏囊封墨尚新,又携袖疏榻前陈。"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已经准备好呈递给君主的奏章,并且在私下也向长辈或师傅展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行为体现了作者作为小臣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小臣忧国言无隐,先帝如天笑不嗔。" 这两句强调了诗人作为小官对于国家大事的关心,并且愿意直言而不隐瞒,即使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君主的不悦,但诗人相信先帝像天一样宽厚,能够理解并接受忠诚的批评。

"阙下举幡空太学,路傍卧辙几遗民。"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废和萧条的景象,可能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阙下(宫殿门前的高台)上空无人,原本应该举行各种仪式的地方现在变得冷清;太学(古代官立学府)门前也没有生机,路边的辙迹显示出很少有人走过,这可能暗示着教育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

"愚儒未解天公意,偏寿它人夭此人。"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不理解天道或者自然法则的感慨,同时也对生命无常表示出一种悲哀之情。"偏寿它人夭此人"可能是在反映当时社会中一些不公正现象,比如某些人能够享受较长的寿命,而另一些人却早早地离开了世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古代遗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教育衰落以及生命无常的深刻忧虑和思考。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