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晴知有月,空外已光流
出处:《初秋春山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未晴知有月,空外已光流。
忽尔天风起,吹来满石楼。
尊先开白露,琴待响高秋。
衣薄惊寒射,林塘不可留。
忽尔天风起,吹来满石楼。
尊先开白露,琴待响高秋。
衣薄惊寒射,林塘不可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春山之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未晴知有月”,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未见晴朗却已感知到月光的存在,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空外已光流”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月光洒满空旷之地的景象,仿佛整个空间都被柔和的月色所覆盖,充满了宁静与和谐。
“忽尔天风起,吹来满石楼”,描绘了一阵突如其来的微风吹过,将月光带入石楼之中,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富有动态感。这种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活力。
下半部分转而描写诗人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尊先开白露”,可能是指在月光下,酒杯中泛起了白露般的光泽,既是对月光的细腻描绘,也是对饮酒赏月这一雅致生活的赞美。接下来,“琴待响高秋”一句,表达了诗人期待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一曲,以琴声寄托情感,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愿望。
“衣薄惊寒射,林塘不可留”,则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切感受。随着夜深气温下降,薄衣之下感到寒意,诗人意识到夜晚不宜久留于户外,但这份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不舍,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初秋之夜的静谧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是一幅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优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