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避喧空百虑,对食但三吐全文

避喧空百虑,对食但三吐

宋 · 傅察
土润伏新金,阳歊困亭午。
曦御驻征骖,朱光彻厚土。
鸟雀噪阶除,蛙蚓鸣草莽。
簿领抗尘容,茅檐庇环堵。
蜂虿乱绳床,蚊蚊隐雷鼓。
棕拂徒尔为,青蝇敢予侮。
避喧空百虑,对食但三吐
举箑未摇风,挥汗已成雨。
那能整冠巾,谁复对宾主。
岂惟眩生花,坐觉气如缕。
南方有高楼,兀然蔽华宇。
抠衣倦跻攀,策杖愁伛偻。
俄顷叩云端,飘萧开洞府。
新凉飒尔来,旧暑脱然愈。
清池涌波澜,疏星穿牖户。
夜气袭冰霜,月明粲圭组。
乌鹊倦还飞,游鱼清可数。
珍果走金盘,清谈挥玉麈。
群籁正嚣嚣,幽梦方栩栩。
何当食琼浆,一夕生毛羽。

拼音版原文

rùnxīnjīnyángxiāokùntíng

zhùpiàncānzhūguāngchèhòu

niǎoquèzàojiēchúyǐnmíngcǎomǎng

簿lǐngkàngchénróngmáoyánhuán

fēngchàiluànshéngchuángwénméngyǐnléi

zōngěrwèiqīngyínggǎn

xuānkōngbǎiduìshídànsān

shàwèiyáofēnghuīhànchéng

néngguānjīnshuíduìbīnzhǔ

wéixuànshēnghuāzuòjué

nánfāngyǒugāolóuránhuá

kōujuànpān
zhàngchóu

éqǐngkòuyúnduānpiāoxiāokāidòng

xīnliángěrláijiùshǔtuōrán

qīngchíyǒnglánshūzuó穿chuānyǒu

bīngshuāngyuèmíngcànguī

quèjuànfēiháiyóuqīngshù

zhēnguǒzǒujīnpánqīngtánhuīchén

qúnlàizhèngáoáoyōumèngfāng

dāngshíqióngjiāngshēngmáo

注释

土润:湿润。
伏:显现。
新金:新的金色。
阳歊:阳光炽热。
亭午:中午。
曦御:太阳的光辉。
征骖:驾车者。
簿领:文书堆积。
抗尘容:面容满是尘埃。
茅檐:茅屋。
环堵:简陋的居所。
蜂虿:蜜蜂和蝎子。
蚊蚊:蚊虫。
棕拂:棕榈扇。
青蝇:苍蝇。
避喧:避开喧嚣。
百虑:众多忧虑。
对食:共进餐。
三吐:勉强吞咽。
整冠巾:整理衣冠。
宾主:共进餐的人。
眩生花:头晕目眩。
气如缕:气息微弱。
兀然:孤独地。
蔽华宇:遮蔽华丽屋宇。
抠衣:疲倦于。
策杖:持杖而行。
俄顷:片刻。
洞府:仙府。
新凉:新来的凉意。
脱然愈:消退。
疏星:稀疏的星星。
牖户:窗户。
夜气:夜晚的气息。
月明:明亮的月光。
乌鹊:乌鹊。
游鱼:游鱼。
琼浆:仙界的琼浆。

翻译

湿润的土地显露出新的金色,阳光炽热使中午显得疲惫。
太阳的光辉让驾车者停下,红光穿透深厚的土壤。
鸟雀在台阶上吵闹,蛙蚓在草丛中鸣叫。
文书堆积,我面容满是尘埃,茅屋庇护着简陋的居所。
蜜蜂和蝎子乱舞于绳床上,蚊虫如雷鸣般嘈杂。
棕榈扇只是徒劳,苍蝇竟敢欺我。
避开喧嚣,心中忧虑重重,面对食物只能勉强吞咽。
举起扇子却未带来凉风,挥汗如雨。
怎能整理好衣冠,无人再陪我共进餐。
头晕目眩,气息微弱,仿佛生命即将消散。
南方有一座高耸的楼阁,孤独地遮蔽了华丽的屋宇。
疲倦于攀登,持杖而行,弯曲的身影充满忧愁。
片刻间,我升入云端,如进入仙府般飘逸。
新来的凉意忽然降临,旧日的暑热顿时消退。
清澈的池水泛起波澜,稀疏的星星穿透窗户。
夜晚的气息如冰霜般袭来,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如玉的地面。
乌鹊疲倦地飞回,游鱼清晰可见。
珍贵的果品在金盘中滚动,清谈中挥洒智慧。
各种声音嘈杂,我沉醉于梦境中。
何时能品尝仙界的琼浆,一夜之间羽化成仙。

鉴赏

这首宋诗《大暑同蒋明亚叟熙载夜登清微亭》是傅察在炎炎夏日与友人蒋明亚叟、熙载一同登高避暑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夏日高温下的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展现了清凉仙境的向往和对清凉生活的渴望。

首联“土润伏新金,阳歊困亭午”,写出了大地湿润,暑气蒸腾的中午时分,烘托出酷热难耐的氛围。接着,“曦御驻征骖,朱光彻厚土”以日光比喻皇帝的恩泽,暗示了皇恩的降临,也暗含了对清凉的期待。

中间四句通过鸟雀、蛙蚓的鸣叫,以及自己在尘世间的忙碌,反衬出清微亭的宁静。“簿领抗尘容,茅檐庇环堵”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而“蜂虿乱绳床,蚊蚊隐雷鼓”则生动描绘了夏日昆虫的烦扰。

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登亭后的清凉感受,从“新凉飒尔来,旧暑脱然愈”到“清池涌波澜,疏星穿牖户”,展现了清微亭的宜人环境。夜晚,月光明亮,乌鹊归巢,游鱼清晰可见,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意境。

最后,诗人借“何当食琼浆,一夕生毛羽”表达了对仙人般超凡生活的向往,流露出对清凉生活理想化的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夏日酷暑为背景,通过登亭后的清凉体验,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