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
出处:《和叔崇禽声放言》
宋 · 王柏
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
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
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
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
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
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
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
人岂不如鸟,鸣则震天地。
不鸣千圣传,则鸣千古事。
诗翁莫浪鸣,文武道未坠。
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
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
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
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
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
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
人岂不如鸟,鸣则震天地。
不鸣千圣传,则鸣千古事。
诗翁莫浪鸣,文武道未坠。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和叔崇禽声放言》。诗中通过对比鸟鸣和人语,探讨了语言表达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
开篇两句“天以鸟鸣春,鸟声不敢止”描绘出春天到来时,自然界充满生机,鸟儿欢唱,不停歇,这种场景也象征着人应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紧接着,“天以人鸣道,斯人其可已”则指出了人类通过语言传播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尔鸟固无知,喧啾亦何利”表明鸟儿虽然无知,却仍旧不停地歌唱,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也是一种生存和交流的方式。随后,“鼓弄枝头晴,澜翻林外起”则形象地描绘了鸟鸣声在空旷之中的回响。
“不学九皋鸣,声闻可止此”及“不学千仞翔,一鸣来瑞世”两句,通过对古代贤人不随波逐流、有独特声音的赞颂,强调了个人的语言表达应具有独立性和积极向上之意。
紧接着,“古以鸟名官,列职有理致”则从历史角度出发,提到了古代以鸟为官名,这反映了一种秩序与责任的象征。最后,“只有归去兮,陶公不尔愧”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淡泊明志、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赏。
全诗通过对比鸟鸣与人类语言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品行、社会责任以及文化传承等多重主题的深刻认识。王柏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将这些抽象而深远的议题转化为生动的诗歌形象,使读者在赏析中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