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巾十袭不妄观,碑字三缣何足拟
出处:《黄彦与从无逸求妻埋铭以研谢之无逸邀予作歌》
宋 · 董瞿老
君不见昌黎翁,南迁益觉文章工。
滑稽戏作毛颖传,陶泓之族称宏农。
又不见东坡翁,生涯寄食破研中。
诋诃龙尾尊凤咮,更誇丹石蒸赤红。
古来文士耽翰墨,十有八九坐此穷。
怪君落笔妙言语,四壁才堪蔽风雨。
几年结柳送奴星,文穷跳梁推不去。
研能穷人君不鄙,尔来谀墓得龙尾。
缇巾十袭不妄观,碑字三缣何足拟。
玉堂视草乃称之,只恐玄文似扬子。
君誇此研文似罗,奈君鹿裘带索何。
我虽忍穷亦好事,尚能搜句为君歌。
呜呼鲁公乞米家食粥,不费银钩写珠玉。
滑稽戏作毛颖传,陶泓之族称宏农。
又不见东坡翁,生涯寄食破研中。
诋诃龙尾尊凤咮,更誇丹石蒸赤红。
古来文士耽翰墨,十有八九坐此穷。
怪君落笔妙言语,四壁才堪蔽风雨。
几年结柳送奴星,文穷跳梁推不去。
研能穷人君不鄙,尔来谀墓得龙尾。
缇巾十袭不妄观,碑字三缣何足拟。
玉堂视草乃称之,只恐玄文似扬子。
君誇此研文似罗,奈君鹿裘带索何。
我虽忍穷亦好事,尚能搜句为君歌。
呜呼鲁公乞米家食粥,不费银钩写珠玉。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代董瞿老的诗《黄彦与从无逸求妻埋铭以研谢之无逸邀予作歌》以两位文人——韩愈(昌黎翁)和苏轼(东坡翁)为例,赞扬黄彦与从无逸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诗中提到韩愈在贬谪后文章更为精进,创作了滑稽的《毛颖传》,而苏轼则在困顿中仍以研墨为生,对书法有着极高的热情。
诗人接着指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因书法而陷入贫困,但黄彦与从无逸却能以研墨为乐,不受贫穷所困。他虽然生活简朴,但其才华横溢,诗句生动,足以抵挡风雨。诗人还提到,黄彦与从无逸得到珍贵的龙尾研,对此表示赞赏,认为他的书法价值远超寻常。
诗中还提及鲁公(颜真卿)的典故,暗示黄彦与从无逸的书法也有着高尚的品格。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回应无逸的邀请,表示自己虽穷但喜好此类雅事,愿意为他作歌赞美这方研。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引用历史人物,既赞扬了黄彦与从无逸的书法才华,也表达了对文人墨客坚守艺术追求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