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司漫给五斗黛,蛤浦岂羡双明珠
朝游螺之巅,暮息螺之隅。
红尘拂落身外事,白首读尽人间书。
不骑琴高鲤,不钓任公鱼。
手披演雅篇,架列山海图。
蛾司漫给五斗黛,蛤浦岂羡双明珠。
槐台封侯笑蝼蚁,楚关脱网怜蜘蛛。
人言大隐隐朝市,小隐螺山无乃是。
何物老病香山翁,隐作流官良可鄙。
酌螺之杯隐螺几,坐对螺山净如洗。
钿屏矗矗镜边来,佛髻峨峨望中起。
千林飞翠散晴空,半岛寒云浸秋水。
我寻螺山居,遂识螺山路。
一见螺山人,再诵螺山句。
纷纷草堂文,悠悠遂初赋。
丈夫无远谋,千载何足慕。
我本逍遥人,亦有罝网虑。
买山每寄沃州书,寥落江乡叹迟暮。
江乡寥落不可留,便当卜尔山之幽。
安得神鳌负山去,共踏青螺海上游。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螺山的高士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诗人以“螺山有隐士”开篇,点明了主题,随后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这位隐士远离尘嚣、潜心读书、不为名利所动的生活态度。
“朝游螺之巅,暮息螺之隅”,表现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红尘拂落身外事,白首读尽人间书”,表达了他淡泊名利、专注于学问的精神境界。“不骑琴高鲤,不钓任公鱼”,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世俗功利的不屑,而更倾向于内心的修养与知识的积累。
“手披演雅篇,架列山海图”,体现了他对文学与地理学的热爱。“蛾司漫给五斗黛,蛤浦岂羡双明珠”,则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槐台封侯笑蝼蚁,楚关脱网怜蜘蛛”,运用对比,凸显出他对权力与自由的深刻理解。
“大隐隐朝市,小隐螺山无乃是”,是对隐士生活状态的辩证思考,既肯定了在繁华都市中隐居的智慧,也赞美了螺山隐士的纯粹与宁静。“何物老病香山翁,隐作流官良可鄙”,表达了对某些表面隐居实则追逐权势者的讽刺。
后半部分,诗人直接融入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实践,通过“酌螺之杯隐螺几,坐对螺山净如洗”等描绘,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钿屏矗矗镜边来,佛髻峨峨望中起”,以自然景观的壮丽衬托隐居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最后,“我寻螺山居,遂识螺山路。一见螺山人,再诵螺山句”,表达了诗人对螺山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认同。“纷纷草堂文,悠悠遂初赋”,引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丈夫无远谋,千载何足慕。我本逍遥人,亦有罝网虑”,表达了对现实束缚的反思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螺山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