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欲纪其由,多辞亦云赘
宋 · 郭印
胜景天壤间,造物不能秘。
堂堂亘古今,取舍愈无匮。
江山本自如,优劣随人意。
城东古招提,轩宇旧凿翠。
老僧不解事,养竹日蒙蔽。
高人偶来游,踌躇重增喟。
呼童纵斧斤,似割眼中翳。
平原露寒芜,远树浮翠气。
天阔飞鸟没,云烟荡无际。
快哉指顾间,千里归睥睨。
我闻亟走观,宛非前日地。
风光捆载归,髣髴挑吟思。
珠玑忽飞来,恍与吾心契。
更欲纪其由,多辞亦云赘。
堂堂亘古今,取舍愈无匮。
江山本自如,优劣随人意。
城东古招提,轩宇旧凿翠。
老僧不解事,养竹日蒙蔽。
高人偶来游,踌躇重增喟。
呼童纵斧斤,似割眼中翳。
平原露寒芜,远树浮翠气。
天阔飞鸟没,云烟荡无际。
快哉指顾间,千里归睥睨。
我闻亟走观,宛非前日地。
风光捆载归,髣髴挑吟思。
珠玑忽飞来,恍与吾心契。
更欲纪其由,多辞亦云赘。
注释
胜景:壮丽景色。天壤间:天地之间。
造物:大自然。
不能秘:无法隐藏。
堂堂:雄伟壮观。
亘古今:自古至今。
取舍:选择欣赏。
无匮:不匮乏。
江山:自然景色。
自如:原本如是。
优劣:好坏。
随人意:全凭人心所定。
招提:寺庙。
轩宇:殿堂。
蒙蔽:遮蔽视线。
高人:有学识的人。
游:游赏。
斧斤:斧头。
眼中翳:眼前的障碍。
平原:开阔的原野。
寒芜:秋草凄凉。
云烟:云雾。
荡无际:浩渺无边。
快哉:快意。
归睥睨:尽收眼底。
亟走观:急忙前往。
宛非:却非。
风光:美景。
捆载归:满载而归。
髣髴:仿佛。
挑吟思:激发灵感。
珠玑:明珠。
恍与吾心契:与我的心意相合。
纪其由:记录原因。
赘:多余。
翻译
壮丽景色在天地之间,大自然无法隐藏。雄伟壮观自古至今,选择欣赏从不匮乏。
江山原本如是,好与坏全凭人心所定。
城东那古老的招提寺,殿堂曾被精心雕琢绿色。
老僧不懂欣赏,日日被竹林遮蔽视线。
高人偶尔来访,游赏时感慨更深。
唤来童子挥动斧头,仿佛要砍去眼前的障碍。
平原上秋草凄凉,远处树木笼翠色。
天空开阔飞鸟消失,云烟浩渺无边。
在这快意瞬间,千里景色尽收眼底。
我听说后急忙前往,却发现已非往日景象。
美景满载而归,激发了我吟诗的灵感。
忽然有明珠滚落,仿佛与我的心意相合。
还想记录下这一切,但言辞太多显得多余。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融的胜景图。诗人首先赞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认为天地间美景无需隐藏,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都值得人们欣赏和取舍。接着,他以"城东古招提"为例,指出江山之美在于人心的感知,即使老僧不识其妙,高人来访却能顿生感慨,决定砍伐遮挡视线的恶竹,让眼界豁然开朗。
诗人通过"平原露寒芜,远树浮翠气"的细腻描绘,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意境。天边的飞鸟消失在云烟之中,更显空间的辽阔。在这一瞬间,诗人仿佛能傲视千里,心情愉悦。他被眼前的风光深深打动,甚至觉得可以载满诗意归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最后,诗人表示想要记录下这次游历的感受,但又担心言辞过多显得冗余。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和诗人的情感起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欣赏,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