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竹编茅倚定山,柴门曾设不须关
出处:《赠箕公新筑草阁》
明 · 何绛
缚竹编茅倚定山,柴门曾设不须关。
老僧入定宵分后,空有江楼日往还。
老僧入定宵分后,空有江楼日往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与自在。
首句“缚竹编茅倚定山”,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新建草阁的场景,竹子与茅草的自然材料,与山峦相依,营造出一种回归自然、与世隔绝的氛围。这里的“缚”和“编”字,生动地表现了建造过程中的劳作与匠心,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对环境的亲近与尊重。
次句“柴门曾设不须关”,进一步渲染了草阁的隐逸之气。柴门作为进入草阁的唯一通道,却无需紧闭,这既体现了主人对访客的期待与欢迎,也暗含着对自由与开放生活的向往。不设防的柴门,象征着内心的坦荡与对外界的包容。
第三句“老僧入定宵分后”,将画面的氛围推向了更深的静谧。老僧入定,意味着在夜深人静之时,心灵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添了禅意的韵味,使整个场景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最后一句“空有江楼日往还”,以江楼的日复一日来往,反衬出草阁生活的静谧与孤独。然而,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与自我超越。江楼的往还,象征着外界的喧嚣与忙碌,与草阁内宁静自得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与内心平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草阁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与深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