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全文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出处:《诗 其四十五
唐 · 拾得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注释

般若:智慧,佛家语,指超越一般认识的最高智慧。
泠泠:清凉、清澈的样子。
饮多:多饮。
易醒:容易清醒。
余:我。
天台山:中国浙江省的一座名山,此处代指修行之地。
凡愚:平凡愚昧的人。
那见形:怎能见到我的身形。
常游:常常游览。
深谷洞:深邃的山谷和洞穴,象征隐居修行之处。
终不:从不。
逐时情:追随世俗的情感或潮流。
无思:没有杂念。
无虑:没有忧虑。
无辱:不受侮辱。
无荣:不追求荣耀。

翻译

智慧如清酒,多饮使人快醒。
我居于天台山,凡人俗眼怎见身影。
常在幽深山谷洞中游历,从不随波逐流世俗情感。
无忧无虑心自在,无辱无荣性淡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红尘、遁世修行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头“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两句,用“般若酒”比喻禅定之味,表达了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意味着即使沉浸于这种精神享受,也不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接着“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居住在天台山上,这里的“凡愚”是对世间普通人的称呼,“那见形”则意味着那些不了解禅定之美的人,看不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模样。这表明诗人与尘世的隔绝,以及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再下来“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这里“常游深谷洞”展示了一种与世隔绝、独自沉思的状态,“终不逐时情”则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的喜怒哀乐所动摇。

最后,“无思亦无虑, 无辱也无荣”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这里“无思亦无虑”意味着诗人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状态。而“无辱也无荣”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名利得失的漠视,不追求也不畏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表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以及他对于超脱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