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傲羲皇,一卧北窗下
出处:《三次》
明 · 王鏊
陶潜傲羲皇,一卧北窗下。
岂知负朝暄,又若差胜者。
月庵岂不佳,得日乃较寡。
南墙有隙地,顾安所得瓦。
客来传新样,草木颇遭赭。
何云不日成,其待可倚马。
荆墩与蒲团,趁日每此坐。
问屋何所名,颇似六一舸。
问制何所师,卑宫闻自夏。
问公何所为,席间但尘斝。
有琴亦不弹,有帖亦不写。
不乐亦不忧,居常晏如也。
岂知负朝暄,又若差胜者。
月庵岂不佳,得日乃较寡。
南墙有隙地,顾安所得瓦。
客来传新样,草木颇遭赭。
何云不日成,其待可倚马。
荆墩与蒲团,趁日每此坐。
问屋何所名,颇似六一舸。
问制何所师,卑宫闻自夏。
问公何所为,席间但尘斝。
有琴亦不弹,有帖亦不写。
不乐亦不忧,居常晏如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陶潜隐居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室内与室外的光线,以及对日常物品的描述,展现了他淡泊名利、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人以“陶潜傲羲皇”开篇,点出陶潜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接着,“一卧北窗下”、“南墙有隙地”,描绘了陶潜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强调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月庵岂不佳,得日乃较寡”两句,通过比较月庵与阳光充足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陶潜对自然光线的重视,以及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南墙有隙地,顾安所得瓦”则体现了他在有限空间中寻找生活乐趣的智慧。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客来传新样,草木颇遭赭”、“何云不日成,其待可倚马”等句,展现了陶潜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对时间流逝的从容态度。他选择在“荆墩与蒲团”上度过时光,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这种生活方式与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
最后,“问屋何所名,颇似六一舸”、“问制何所师,卑宫闻自夏”、“问公何所为,席间但尘斝”三组问句,分别从居住环境、建筑风格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陶潜生活的独特之处。他不追求豪华,而是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即使在简单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乐趣。
整首诗通过对陶潜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