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无千纛,挺挺立群玉
出处:《对竹衍坡诗意》
宋 · 卫宗武
尔来食无肉,所喜居有竹。
森森无千纛,挺挺立群玉。
婵娟而鲜润,偏悦隐者目。
苟使清可娱,何妨饱不足。
小人求属厌,君子肯为腹。
馀生复何为,一事无足录。
惟应对此君,细把坡诗读。
森森无千纛,挺挺立群玉。
婵娟而鲜润,偏悦隐者目。
苟使清可娱,何妨饱不足。
小人求属厌,君子肯为腹。
馀生复何为,一事无足录。
惟应对此君,细把坡诗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尔来:从那时起。食无肉:不再食肉。
所喜:最欢喜。
居有竹:住处有竹。
森森:繁茂。
千纛:众多旗帜。
挺挺:挺拔。
婵娟:秀美。
鲜润:鲜嫩滋润。
隐者:隐士。
苟使:如果。
清可娱:清雅带来乐趣。
饱不足:偶尔饥饿。
小人:小人。
求属厌:追求满足。
君子:君子。
肯为腹:懂得满足内心。
馀生:余生。
复何为:还有什么追求。
无足录:不值得记录。
对此君:与竹子相伴。
把坡诗读:品读坡诗(苏东坡的诗)。
翻译
自从那时起,我饮食简单不再食肉,最欢喜的是住处有竹林环绕。竹林繁茂不见尽头,挺拔如群玉矗立其中。
竹子秀美且鲜嫩滋润,特别能吸引隐士的目光。
如果清雅可以带来乐趣,即使偶尔饥饿又何妨。
小人只求满足欲望,君子却懂得满足于内心。
对于余生,我还有什么追求?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事。
只剩下与竹子相伴,慢慢品读苏东坡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精神寄托。开篇即道出“尔来食无肉”,表明生活简朴,但“所喜居有竹”则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平静。接着,“森森无千纛,挺挺立群玉”用生动形象勾勒出竹子的姿态,既强调其数量之多,又突出了其坚挺雅致的一面。
“婵娑而鲜润,偏悦隐者目”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在微风中的柔美姿态,以及诗人对这份美景的独特欣赏。这里,“隐者”暗指诗人自己,他选择了一种与世俗不同的生活方式,以便更好地享受和领悟自然之美。
“苟使清可娱,何妨饱不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上的满足远胜于物质上的充盈的态度。即使生活上有所不足,只要心灵得到满足,就无需计较。紧接着,“小人求属厌,君子肯为腹”则是对比普通人追求物质丰富与君子的境界不同,君子宁愿在精神层面寻找满足。
“馀生复何为,一事无足录”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中过多的世俗纷争和欲望并不放在心上,这些都不值得记录和回忆。最后,“惟应对此君,细把坡诗读”则是诗人在这样的自然美景面前,选择与之对话,与古代文学家坡上的作品相呼应,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精神寄托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欲追求与生命真谛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