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出处:《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 其一》
宋 · 王令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注释
先生:指有学问或地位的人。素志:平素的志向。
形诗:融入诗中表达。
弟子:学生或晚辈。
鼓瑟希:弹奏和谐的音乐。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任:担当重任。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无归:无需回归,指追求理想。
四海:天下各地。
乘槎:乘木筏出行。
西山:象征隐居之地。
食粟非:不愿过隐居生活。
此道:这种理想。
身未果:自身尚未实现。
从世:随从世俗。
依违:顺应或违背世俗。
翻译
先生平素的志向已融入诗中,弟子们不妨弹奏和谐的音乐来共鸣。如果时运如同伊尹、周公那样有所担当,命运像孔子、孟子一样无需回归。
他渴望周游四海乘船而去,不愿在西山隐居吃粗粮。
虽然这条道路难以言表,自己尚未实现,姑且随世俗而行,顺其自然。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渝的诗句。"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表明诗人对于师承的尊重与学习态度,同时也透露出对知识和技艺追求的热忱。"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则是将自己的抱负比喻为古代圣贤,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不愿随波逐流。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一句,通过对远行和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诗人似乎在表达,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放弃物质享受。
最后两句"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则流露出一种对自己抱负尚未实现的自我反省,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暂时顺应 世俗的态度。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理想追求,也透露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纯粹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