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出处:《光禄庵二首 其一》
宋 · 苏轼
文章恨不见文园,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
注释
文章:指有才华的文章家。文园:借指文人墨客,此处指有才华的文园才子。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象征文化和文明。
石泉:可能指隐居或寻求灵感的地方。
庵:小庙或僧舍。
光禄:古代官职,主管祭祀和宴会,这里指做官。
枉教:白白地让。
闲处:清闲之地。
笔如椽:比喻笔力雄健,如同椽子般粗大有力。
翻译
遗憾未能见到文园才子,正欲探寻礼乐之源在石泉。为何要在庵中做官职光禄,徒然让你在清闲之地握着大笔。
鉴赏
这两句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收录在他的《东坡集》中。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文化艺术的渴望。
“文章恨不见文园”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籍知识的向往与追求,而“礼乐方将访石泉”则显示了他想要探寻和欣赏自然美景以及古代文化遗产的心愿。这里的“礼乐”指的是古代的音乐和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接下来的两句“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闲处笔如椽”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情景。诗人在这里提到“庵中著光禄”,可能是在说他希望能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专注于学问,追求知识的光辉。而“枉教闲处笔如椽”则描绘了诗人在平凡之地,以一种不懈怠的努力投入到文字和书写中去,就像工匠用笔画线一样坚定而连续。
整体来看,这几句话传达出苏轼渴望知识、尊崇文化、热爱自然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他的诗句中透露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寻找精神寄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