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天少日晷短,子月日南而北返
出处:《己亥十一月二十一日长至前一旬书》
宋末元初 · 方回
北极地上三十六度出,南极地下三十六度入。
四海之内居中国,不见南极见北极。
东生西没一轮日,西没昏黑东生白。
春分秋分昼夜中,天上地下度数同。
地上天少日晷短,子月日南而北返。
地上天多日晷长,午月日北而南行。
四时成岁岁如此,日南日北而已矣。
一百八十度有奇,不过一往一来耳。
或谓四游升降殆不然,所以景祐新书删其篇。
四海之内居中国,不见南极见北极。
东生西没一轮日,西没昏黑东生白。
春分秋分昼夜中,天上地下度数同。
地上天少日晷短,子月日南而北返。
地上天多日晷长,午月日北而南行。
四时成岁岁如此,日南日北而已矣。
一百八十度有奇,不过一往一来耳。
或谓四游升降殆不然,所以景祐新书删其篇。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北极:地球最北端。南极:地球最南端。
中国:古代泛指中原地区。
日晷:利用太阳影子测量时间的仪器。
子月: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十。
午月:农历每月十五至月末。
四游:古人对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四种状态的称呼。
景祐:北宋仁宗年号。
删其篇:指删除相关章节。
翻译
在北极地面温度可达三十六度,南极地下也有三十六度的低温。居住在中国大地的人们,只能见到北极却无法亲眼目睹南极。
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每日一轮太阳周而复始。
春分和秋分时节,昼夜等长,天地间的度数相同。
地面上的日照时间因季节不同而长短不一,如子月太阳从南方移向北方。
而午月则反之,太阳从北方移向南方。
四季轮回,每年如此,只是太阳南北移动罢了。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百八十度,不过是往返一次罢了。
有人认为太阳在四个方位的升降运动并非如此,因此在景祐新书中删除了相关篇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天文现象和时间的流转,通过对日月运行规律的描述,展现了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诗人巧妙地运用数字36度来设定南北极的地理位置,强调中国处于四海之内,不见南极只见北极,表达了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
日出东方、入西方的自然规律,以及春分秋分时昼夜等长的时间秩序,都被诗人用来烘托出一个宇宙运行不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地理上的度数与天文上的度数相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常常被用来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人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哲思。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诗人似乎在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生活的周期性和永恒性。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