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鳌自涌三山动,四渎终输百谷王
出处:《泛海二首》
明 · 邓云霄
谢傅轻舟兴渺茫,图南人挟大鹏翔。
六鳌自涌三山动,四渎终输百谷王。
且慢回帆归小虎,直将散发到扶桑。
鸣榔一笑人间事,驱石何因解作梁。
六鳌自涌三山动,四渎终输百谷王。
且慢回帆归小虎,直将散发到扶桑。
鸣榔一笑人间事,驱石何因解作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泛海航行的壮丽景象与诗人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首句“谢傅轻舟兴渺茫”以谢傅泛舟的典故起笔,营造出一种飘渺而悠远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然。接下来,“图南人挟大鹏翔”运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借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超越凡尘的精神追求。
“六鳌自涌三山动,四渎终输百谷王”两句,通过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的对比,展现了宇宙的宏大与自然力量的雄伟,同时也隐含着对历史变迁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六鳌象征着稳定的力量,三山动则显现出变化的动态美;四渎代表大地的河流,百谷王则是万物之源,两者对比,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
“且慢回帆归小虎,直将散发到扶桑”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选择不急于返回世俗,而是愿意像大鹏一样翱翔于天地之间,直至到达东方的日出之地——扶桑,象征着追求理想与自由的终极目标。
最后,“鸣榔一笑人间事,驱石何因解作梁”以渔夫鸣榔捕鱼的场景结束,看似轻松随意,实则蕴含深意。鸣榔一笑,是对世俗生活的释怀与超脱,而“驱石何因解作梁”则以石头难以成为桥梁的比喻,暗示了世间事物的局限性与不可强求的真理。整首诗在豪迈与哲思之间巧妙融合,展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