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啸海乌兔急,田野尽在波涛中
出处:《大水歌二首》
明 · 郑善夫
玄阴冥冥噎不通,五月六月皆天风。
雷霆啸海乌兔急,田野尽在波涛中。
南山豆苗沙压死,东畬禾头半生耳。
志士宁辞沟壑填,农夫自此生事已。
君不见无诸城外鬻幼男,今岁诛求岂但三。
雷霆啸海乌兔急,田野尽在波涛中。
南山豆苗沙压死,东畬禾头半生耳。
志士宁辞沟壑填,农夫自此生事已。
君不见无诸城外鬻幼男,今岁诛求岂但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大水泛滥的景象,以“玄阴冥冥噎不通”开篇,营造出一片阴沉压抑的氛围。接着,“五月六月皆天风”一句,点明时间背景,暗示灾情的严重性。诗人通过“雷霆啸海乌兔急,田野尽在波涛中”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洪水肆虐的情景,雷鸣声与乌兔的急促奔跑,以及田野被淹没的景象,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震撼。
随后,“南山豆苗沙压死,东畬禾头半生耳”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洪水对农作物的破坏,南山的豆苗被沙石压死,东畬的稻谷只长到一半的高度,形象地展示了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志士宁辞沟壑填,农夫自此生事已”表达了面对灾难,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一段“君不见无诸城外鬻幼男,今岁诛求岂但三”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灾后社会的残酷现实,无诸城外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子求生,而这一年来的赋税征敛之重,远非寻常年份可比。整首诗通过对大水灾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