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灾得无及彼土,搏手安敢期高秋
出处:《长芦咏蝗》
宋 · 孔平仲
飞蝗乎,飞蝗乎,谁使汝为飞蝗,而如此之孽也。
一气所生乃自然,百虫之中何为者。
若岁大旱汝则多,人虽畏之可奈何。
来时漫不见首尾,往往蔽日连数里。
河南却集河北岸,东村西村闹如蚁。
捕逐百千才十一,入地如锥又生子。
山林所过为一空,万口飒飒如雨风。
稻粱黍稷复何有,田畴已尽腹未充。
农夫去岁望得雪,千耦辈作乘春发。
耕耘喜及苗已长,与汝何冤乃遭齧。
忍见深冬瘦如腊,徵赋繁兴蓄积缺。
我有薄田在江州,五岁之中三不收。
流灾得无及彼土,搏手安敢期高秋。
阴阳调和非我事,冻馁逼迫同民忧。
有生所往随有累,不及饮啄波中鸥。
一气所生乃自然,百虫之中何为者。
若岁大旱汝则多,人虽畏之可奈何。
来时漫不见首尾,往往蔽日连数里。
河南却集河北岸,东村西村闹如蚁。
捕逐百千才十一,入地如锥又生子。
山林所过为一空,万口飒飒如雨风。
稻粱黍稷复何有,田畴已尽腹未充。
农夫去岁望得雪,千耦辈作乘春发。
耕耘喜及苗已长,与汝何冤乃遭齧。
忍见深冬瘦如腊,徵赋繁兴蓄积缺。
我有薄田在江州,五岁之中三不收。
流灾得无及彼土,搏手安敢期高秋。
阴阳调和非我事,冻馁逼迫同民忧。
有生所往随有累,不及饮啄波中鸥。
鉴赏
这首诗《长芦咏蝗》由宋代诗人孔平仲创作,通过对飞蝗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破坏的深切忧虑。
诗开篇以“飞蝗乎”起笔,直指主题,以疑问的语气探讨了飞蝗为何成为灾害的原因。接着,诗人将飞蝗置于自然界中的位置,指出其是众多昆虫之一,但为何会成为祸害。随后,诗中描述了干旱年份飞蝗增多的现象,以及人们面对飞蝗侵扰的无奈。飞蝗的来袭,如同乌云蔽日,覆盖了广阔的区域,给村庄带来了如同蚂蚁般的混乱景象。
捕杀飞蝗虽然艰难,但即便捕获一部分,它们又能在地下繁殖,继续危害农田。飞蝗所过之处,山林空荡,稻谷、粮食作物被吞噬殆尽,农田一片荒芜。农民们去年期待的雪未能降临,春季耕种时,本应茁壮成长的庄稼却遭受了飞蝗的侵害。
诗中还提到了农民的困境,他们辛勤劳作,希望在冬季到来之前能够有所收获,然而飞蝗的肆虐使得他们的努力化为泡影。面对征税赋税的繁重,农民们的积蓄已经匮乏。诗人以自己在江州的薄田为例,诉说了连续五年中有三年没有收成的经历,担心这场灾难是否也会波及到其他地区。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渴望,以及面对饥饿和贫困时与民众共忧患的情感。他意识到,作为人类,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活的压力,无法像水中的鸥鸟那样自由自在。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无力感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