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出处:《拟古诗八首》
南北朝 · 鲍照
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
侧睹君子论,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
注释
十五讽:指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并吟诵诗书。篇翰:文章,指写作的诗文。
靡不通:没有不精通的。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这里指二十岁左右。
多士:众多的士人、才子。
飞步:形容行走迅速,这里指快速进入仕途。
侧睹:在一旁看到,这里指旁听。
君子论:德才兼备之人的言论。
预见:预先见到,预测到。
古人风:古人的风采、品德。
两说:两种不同的学说或观点。
穷舌端:辩论到极点,言辞极为激烈。
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源自‘学富五车’的典故。
摧笔锋:比喻文笔锐利,写作能力强。
白璧贶:珍贵的礼物,这里指不愿无功受禄。
聊城功:指建立像鲁仲连在聊城那样的大功,但感到羞耻,不愿以此为荣。
晚节:晚年。
世务:世俗的事务,实际工作。
乘障:指担任边防职务。
远和戎:远离战争,寻求与外族和平相处。
解佩:脱下文士的装饰。
袭犀渠:穿上战甲,犀渠指精良的铠甲。
卷帙:书籍的总称,这里比喻学问。
卢弓:古代的一种良弓,这里代指武器或武职。
始愿:最初的愿望或志向。
力不及:能力达不到。
安知:怎能知道。
今所终:今天的最终结果。
翻译
十五岁讽诵诗书,篇篇文章通达无阻。二十岁时与众多才子切磋,迈步疾飞游历秦宫深处。
旁观君子们的议论,仿佛预见到古人的风度。
两种学说辩到极致,言辞犀利笔锋如刀斧。
羞于接受他人珍贵的赠予,耻于像鲁仲连那样建功。
晚年投身世俗事务,防御边疆力求和平共处。
脱下文士的衣饰换上战甲,手持书籍如同献上弓弩。
起初的志向能力难以达到,哪知今日结局何如。
鉴赏
此诗乃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作品,属于拟古诗。全诗通过对历史书籍的研读和对往昔名士交游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文化自信,以及对于个人功业成就的反思。
首句“十五讽诗书”表明作者从青少年时期便开始研习古代典籍,可见其早慧和对学习的重视。"篇翰靡不通"则透露出作者虽涉猎广泛,但仍感学问无涯,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接着,“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两句,描绘出青年时代参与科举、交流思想的盛况。"侧睹君子论"则是说作者在这过程中,对于前贤之言有深刻的领会和理解。
以下,“预见古人风”表达了作者通过学习古籍,能够预感古代风雅之气息。而“两说穷舌端”、“五车摧笔锋”则展示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横溢与影响力。
然而,在“羞当白璧贶”和“耻受聊城功”中,作者流露出对个人成就的谦逊态度,似乎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所获荣誉持有不尽之感。
随后,“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两句,表明在晚年时期,作者开始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事务,并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或改变一些事物。
"解佩袭犀渠"和"卷帙奉卢弓"则是说作者在晚年依旧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最后,“始愿力不及”、“安知今所终”两句,流露出一种对于自己一生努力与成就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结局的迷茫感慨。这种情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功业和传世价值的深刻思考。
综观全诗,可见作者通过对个人学术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反思,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与个人的历史担当,同时也流露出了对个人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