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佛众则同,攀天结孤愿
出处:《昭明寺夜坐》
清末近现代初 · 陈曾寿
我今天目来,坐雨三日饭。
乘霁暂登临,胜景历未半。
礼佛众则同,攀天结孤愿。
韦杵定何心,秋云暗前殿。
乘霁暂登临,胜景历未半。
礼佛众则同,攀天结孤愿。
韦杵定何心,秋云暗前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昭明寺中夜坐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我今天目来,坐雨三日饭”,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画面:诗人独自一人,在连续三天的阴雨中静坐,目光似乎穿越了雨幕,直抵内心深处。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状态的映射,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宁静的追求。
接着,“乘霁暂登临,胜景历未半”描绘了雨后初晴,诗人趁着短暂的好天气登高远眺的情景。这里的“登临”不仅指身体上的行动,更象征着心灵的超越与提升。“胜景历未半”则预示着还有更多的美好等待着被发现,暗示着人生的无限可能和探索的欲望。
“礼佛众则同,攀天结孤愿”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礼佛”这一行为,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敬仰与追求。同时,“攀天结孤愿”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定,仿佛在向更高的境界发起挑战,寻求灵魂的自由与解放。
最后一句“韦杵定何心,秋云暗前殿”以韦杵(一种古代乐器)的静默反衬出内心的波澜不惊,秋云的暗淡则象征着外界环境的不确定与变化。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境依然保持着一种平静与坚定,仿佛在暗处默默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与自我超越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也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