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
出处:《代人悼亡》
唐 · 鱼玄机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
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
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
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夭桃:形容女子容颜娇艳如桃花盛开。蛾眉: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如弯弯的蛾翅。
龙窟:神话中的龙居住之处,比喻深不可测的地方。
鸾台:古代宫殿中放置镜子的地方,象征着高贵和神秘。
烟雨夜:形容夜晚风雨交加,营造出凄凉氛围。
寂寥时:指孤独、寂寞的时候。
西山日落:象征时光流逝,日暮西山。
东山月:象征未来的希望,但此处也暗示无法相见。
恨想:深深的遗憾和思念。
无因:没有缘由或机会。
了期:终结或确定的日期,这里指期待的重逢。
翻译
曾经见过如桃花般娇艳的美貌,如同微风吹拂下的杨柳,让我想起了弯弯的蛾眉。珍珠回归龙潭,又有谁能看见?镜子留在鸾台上,又能向谁倾诉?
从那时起,每个烟雨之夜都充满了悲伤的梦境,吟诗作赋的寂寥时刻更是难以承受。
日落西山,月升东岭,遗憾之情无尽,却始终没有期待重逢的机会。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美女逝去后的哀伤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两句以夭桃和杨柳比喻逝者之美,夭桃似玉一般纯洁无暇,杨柳随风轻摆如同细眉,形象生动,展示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接着的"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则是说那美丽之物已被收藏,不再为世人所见,而诗人却仍在高台前对着镜子诉说心中的思念。这里的"珠"和"镜"都是宝贵且具象征意义的物品,通过它们的寂寞来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哀伤。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表达了自逝者去世后,诗人在烟雨蒙蒙的夜晚,只能在梦中寻觅到逝者的影踪,对现实中的孤独和悲痛无力承受。
最后两句"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则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心中的哀伤变得更加深重,似乎能够预见某种期限,但这种期限只是诗人内心对于逝者思念的一种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美好回忆,以及对逝去后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悼和无尽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