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焉一得三,疑者十居九
成心自得师,论世方结友。
默如彼上人,语合亡是叟。
问焉一得三,疑者十居九。
人情置冰炭,赋性甚杞柳。
一波失源流,六凿开户牖。
客尘不暂住,习气既悠久。
闻言虽转头,遇事还掣肘。
志目或中眉,画虎终类狗。
我持测海心,来听谈天口。
尚迷指端月,那辨日中斗。
如抽一茧丝,欲缚千牛首。
勉赓进此歌,代斲恐伤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清净:清静无杂念。梦幻:比喻虚幻的世界。
成心:用心领悟。
结友:结交朋友。
默如彼上人:形容沉默如高僧。
亡是叟:无为的老者,指超脱世俗的人。
闻言:听到的道理。
掣肘:行动受到阻碍。
志目:志向的目光。
测海心:探索深奥的道理。
日中斗:日中的北斗星,象征方向和真理。
代斲:代替别人动手,这里指写作。
翻译
道士在清静的环境中观察,体验世间万物的梦幻。用心领悟师传,才谈论世事并结交朋友。
他沉默如高僧,言语契合无为老者。
提问常常得到多于预期的答案,疑惑却十之八九。
人心善变如冰火,本性脆弱如杞柳。
一旦失去源头,各种欲望如同门户大开。
世俗的尘埃无法停留,习惯的力量久而久之。
即使听到道理,行动时仍受牵制。
志向有时偏离目标,模仿难以达到真实。
我试图理解深奥的道理,倾听高谈阔论。
尚且不能分辨指尖的月与日中的北斗。
像抽出一根蚕丝,却想捆绑庞大的牛头。
尽力回应这首诗,担心过度斧凿会伤了自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名为《次韵刘宽夫题学士进此庵》。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修行和友谊思考的诗歌。
"道人清净观,梦幻阅诸有。成心自得师,论世方结友。"
这里诗人描述了道人的清净之境,以及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获得知识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对精神导师的寻找和对朋友关系的珍视。
"默如彼上人,语合亡是叟。问焉一得三,疑者十居九。"
这几句强调了高尚人物的沉默与言辞的谨慎,以及通过提问来深入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和方法。
"人情置冰炭,赋性甚杞柳。一波失源流,六凿开户牖。"
这里诗人用鲜明的比喻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客尘不暂住,习气既悠久。闻言虽转头,遇事还掣肘。"
这几句描绘了外界尘世的过客无常,同时也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面对事情时应有的反应和行动。
"志目或中眉,画虎终类狗。我持测海心,来听谈天口。"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目标和志向的坚定,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把握,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探讨宇宙奥秘的渴望。
"尚迷指端月,那辨日中斗。如抽一茧丝,欲缚千牛首。勉赓进此歌,代斲恐伤手。"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的困惑与努力,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创作的态度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总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哲学思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