黾勉报知音,遐心得遥契
东门有爰居,不受臧孙祭。
散木与散人,深山托深柢。
万事由自然,四海皆兄弟。
当局早息肩,旁观争见替。
达人知止足,俗士忘聋蔽。
园绮避汉高,巢由傲尧帝。
躬耕负郭田,努力完官税。
问俗但桑麻,安居无瘴疠。
仰见古人心,俯顺时王制。
真乐只自如,烦言岂容赘。
善哉绥山翁,解组歌丛桂。
倦鸟思旧林,春光正晴霁。
老稚相扶将,攀辕情孔泥。
慈母顾复勤,十步一为憩。
焉知长往心,故作淹留计。
我本林下人,卧雪柴门闭。
云月总同情,溪山各殊势。
长携龙尾车,相与事耕蓺。
黾勉报知音,遐心得遥契。
郭子登仙俦,长歌送兰枻。
归来过弊庐,话到阳乌逝。
出君远寄诗,吟诗当分袂。
宾雁去已遥,报书怅迢递。
我闻龙门山,昔有苏汝砺。
藏书三万卷,日久蒙尘秽。
君归好卜居,云台峙天际。
开卷豁双眸,著书发灵慧。
香国盛芳菲,空谷多兰蕙。
采之持赠谁,好风远还济。
回首野棠春,清阴成广蔽。
美人去不来,芳踪畴可继。
野老甘守株,窘步防颠蹶。
驰想到蚕丛,山川未留滞。
神交如珀针,离忧宁芥蒂。
坚彼松柏操,后凋在寒岁。
鉴赏
这首诗以“送李明府归田用郭蓺圃韵”为题,是明代诗人成鹫的作品。全诗以归隐田园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首句“此心如虚舟,浮名等匏系”,以虚舟比喻心灵的自由,将浮名比作束缚,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态度。接着,“东门有爰居,不受臧孙祭”引用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对世俗名利的不屑。
“散木与散人,深山托深柢”两句,通过“散木”和“散人”的形象,描绘了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万事由自然,四海皆兄弟”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认同和对人类和谐共处的期待。
“当局早息肩,旁观争见替”两句,通过对比当局者与旁观者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批判。“达人知止足,俗士忘聋蔽”则强调了明智之人懂得适可而止,而世俗之人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接下来,“园绮避汉高,巢由傲尧帝”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权力的淡漠。“躬耕负郭田,努力完官税”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给自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问俗但桑麻,安居无瘴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健康环境的重视。“仰见古人心,俯顺时王制”则体现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和对时代制度的顺应。
“真乐只自如,烦言岂容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真实快乐的追求,认为过多的言语是多余的。“善哉绥山翁,解组歌丛桂”引用历史人物,赞扬其解官归隐的智慧。
“倦鸟思旧林,春光正晴霁”两句,以倦鸟归林比喻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春光明媚象征着生活的美好。“老稚相扶将,攀辕情孔泥”描绘了家庭和谐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
“慈母顾复勤,十步一为憩”通过慈母的形象,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焉知长往心,故作淹留计”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决心和对未来的规划。
“我本林下人,卧雪柴门闭”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作为林下人的身份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云月总同情,溪山各殊势”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不同景观的赞美。
“长携龙尾车,相与事耕蓺”描绘了诗人与他人共同耕作的情景,体现了合作精神。“黾勉报知音,遐心得遥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和对远方知己的思念。
“郭子登仙俦,长歌送兰枻”引用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归来过弊庐,话到阳乌逝”则描绘了友人离开后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我闻龙门山,昔有苏汝砺”引用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过去英雄事迹的追忆。“藏书三万卷,日久蒙尘秽”则通过藏书的典故,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君归好卜居,云台峙天际”鼓励友人选择合适的居住地,云台象征着高远的目标。“开卷豁双眸,著书发灵慧”表达了对阅读和写作的重视,认为它们能开阔视野,激发智慧。
“香国盛芳菲,空谷多兰蕙”描绘了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香气四溢,兰花繁茂。“采之持赠谁,好风远还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分享的愿望。
“回首野棠春,清阴成广蔽”描绘了春天野棠树下的景象,清幽宁静。“美人去不来,芳踪畴可继”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失的遗憾和对继承者的期待。
“野老甘守株,窘步防颠蹶”表达了对坚守原则和避免错误的智慧。“驰想到蚕丛,山川未留滞”表达了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旅途的期待。
“神交如珀针,离忧宁芥蒂”表达了对深厚友谊的珍视和对分离的宽容。“坚彼松柏操,后凋在寒岁”以松柏坚韧不拔的品质,象征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通过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亲情、友情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